学生顶大风路边用餐是谁造的孽?
胡建兵
近日,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学生反映,学校为让学生中午在食堂用餐故意将原有的一小时午休时间缩短为半小时,并禁止学生将午饭打包带回学校食用,逼不得已学生们只能顶着大风坐在路边“享用”午餐。(4月2日中国网)
如果学校确实出于对学生的用餐安全考虑,要求学生在食堂用餐,应该是合乎常理的。但为何学校的好心不能让学生接受呢?恐怕问题出在学校的私心上。学校的食堂原本应该是公益性的,微利的。但学生们反映,学校的食堂不但价格贵而且非常难吃,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在食堂用餐,以至到了学校食堂一度被迫关门的地步。试想,学校食堂如果价廉物美,而且干净卫生,谁愿意舍近求远到外面去吃又贵又不一定安全的食物呢?
学生不肯在学校用餐,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食物品质差、价格贵,二是口味太差。如果学校真的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就应该对症下药,在加强食堂管理和提高食物品质上下功夫,提高学生对食堂的认可度。而这个学校不但没有采取办法改进食堂的工作,而是通过缩短午休时间,不准午饭打包带到学校食用以及铁皮封门面、驱赶商贩等方式强迫学生在校用餐。而这个食堂中午没有午餐,食堂也只为老师开放,只要求学生购买每盒10元钱的盒饭,没有学生选择的余地,这样的做法反而更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宁愿自带食物或在外购买食物,顶着大风坐在路边“享用”午餐。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打个也许不是十分恰当的比喻,学生就是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老师就是这些学生的“父母”。都说家里的饭菜最香,孩子最喜欢吃的就是妈妈做的“家乡菜”。天下哪一个孩子不愿意在自己家里吃饭的,哪一个父母忍心把自己的孩子赶到路边在大风中用餐的。因此,如果这个学校把学生当成自己大家庭中的一员,如果这个学校的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么,就会适身处地地处处为学生着想,让学生们吃饱吃好,吃得舒服,吃得满意,不可能在学生身上去“打主意”“刮油水”。
这个学校名称是“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田家炳何许人也,他是广东梅州人,出身客家世裔,是香港一位企业家和慈善家。他幼承庭训,敦品励学,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数十年致力公益,捐助教育、医疗、与其他利国生民的慈善事业,贡献良多,惠泽社群,诚为当世楷模,社会表率。既然这个学校称为“田家炳高级中学”,就应该以田家炳为表率,多做一些公益、慈善的事情,最起码得守住不以学生为盈利工具的底线。
编辑: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