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故事:“严师慈父” 把学生当孩子一样对待——记郑州大学宝钢教育奖优秀奖李清富教授(图)

27.12.2016  17:33

      在今年的宝钢教育奖评审中,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清富老师荣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于郑大任教21载,他深受学生喜爱,曾获第七届郑州大学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和“良师益友奖”;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多次被评为郑州大学教学成果一、二等奖、郑州大学优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等;科研领域不曾停下脚步,拿下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著作等多个奖项。
      教学中的“”师,对自己也对学生
      对待教学工作,李老师严阵以待,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含糊。由于专业课实践性强、内容繁杂枯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点,21年来他授课的核心内容坚持用板书当堂推导公式,一步步地讲解。两小时的课程,四块黑板常常写得满满当当,擦了又写,写了又擦。李老师说,“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一定要让学生把原理吃透,让他们知道原理是怎么来的。
      李老师的课堂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他经常把问题抛给学生思考,爱问学生想法。他的课堂不用提问,学生有想法会直接说出来。他用课堂上的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行合一,李老师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常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们去施工现场,通过课外实践教学,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好地理解。“课上讲的东西学生只能有个模糊的印象,只有带他们去现场看一看,才能明白怎么回事儿。”李老师说。
      李老师对学生的严格体现在入微之处。他带的学生,不管写的是大小论文,他都会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地修改。学生们交上来毕业论文,李老师每一篇都会审核3-5遍,从题目、摘要到标点词句,他都要细细读过确认没问题才可以通过。
      生活里的慈“”,亦师亦友亦长辈
      李老师的手机里存了很多学生的联系方式,毕业和在读的都有。“很多学生我们经常保持联系,他们有什么问题都会愿意找我聊。”提起这个,李老师觉得很欣慰。2002年毕业的本科生刘国星已经就业,还常常会同李老师通电话。“有时候工作上遇到了难题,就会打电话问问李老师的看法。我们常在一起探讨问题。
      在学校时,常有学生主动来李老师的办公室找他聊天。有时是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了困惑,有时只是过来说说话。李老师给学生们指导最多的,还是未来发挥发展规划的问题。有的学生想考研,却不知道该选择哪所学校、哪个专业,李老师会多方询问自己的朋友了解情况,再结合学生本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帮助他分析。
      李老师所带学生闫鹏飞,曾获2013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特等奖学金和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李老师的引导帮助下,结合自己兴趣,最后选择就读于同济大学。
      李老师对学生非常细心,他发现自己的学生里有谁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会自掏腰包,定期资助些钱给对方。在李老师带的2010级研究生王伟锋的眼里,李老师就像父亲一样教导着、照顾着每个学生。教学中他倾囊相授,严谨认真,生活里则以身作则,教会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李老师他言传身教,教会我们待人要真诚、做事应该戒骄戒躁,脚踏实地。”王伟锋说。
      科研上的不停步,几十载的郑大情
      二十一载春秋,李老师不止步于教学,他的科研之路也从未停下过脚步。李老师每天都会跟踪国内外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有利于自己的研究。为了更好地与实际结合,李老师自己经常下工地,  基本上一两周去1-2次。
      至今,他主持和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重大横向科研项目4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表论文1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李老师本硕就读于郑州大学(原郑州工学院),于大连理工大学修完博士学位后,又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后学位。毕业后,他放弃了在京工作机会,接受了母校对他伸出的橄榄枝,来到郑州大学做教师,他说:“有机会还是想回赠给母校 。”(学生记者 徐京豫 刘卓一撰稿)
                                 

                                                                                                  李清富教授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