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匿名评师"无关教师声誉

10.03.2015  11:23

    文/范军

   学在华科,又有了新的演绎。那些爱读书爱做科研的华科学霸们,这回开发了一个名为“匿匿”的网络评师系统,让大家自由地去给老师打分,并写出好评差评的理由,为的是“促进那些讲课不太好的老师,反思改进课堂教学”。(3月9日《楚天都市报》)

  华科“冰岩作坊”的学生们创立的这个网络匿名评师系统,虽然因“带有情绪倾向”和“影响教师声誉”的可能,而被质疑是否具有可行性。但是笔者认为,作为一种评价方式,比照当前颇受诟病的行政性评价,匿名评师反倒更少情绪化,更具公允性;比照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声誉又孰轻孰重?

  要说“影响教师声誉”,在我们教师队伍里,确实存在这样一些需要学生站起来“说话”的教师,他们早已“声名扫地”。一些教师,找不到更好的职业,却从初为人师的那一天起,就看不起教书育人的职业,整日在学校浑浑噩噩、吊儿郎当地混日子;一些教师,或纠结于晋职无望,破缸子破摔,上进心全无,或满足于职称到顶,开始“坐享其成”,一副太爷的慵懒样子;一些教师一旦评上高级、特级,就忘乎所以,要么拒绝参加培训进修,凭经验吃饭,要么到处讲学,放弃学校工作,填充私人腰包。这些教师本不受学生欢迎,也令校长头疼,不误人子弟就烧高香了,哪里还有声誉可言?

  很明显,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就是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教师评价行政化,说话权掌握在管理者手里,给暗箱操作制造了空间,滋生了评价腐败,弱化了评价公正性。一些“不务正业”的教师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凭着“手腕”一路顺利评优、晋职,而潜心教学的教师则晋职无望,积极性旁落。教师评价行政化成了制约教育质量的瓶颈,打破这一瓶颈,改革评价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教师的评判,最有发言权的理应是服务对象。引进学生网络匿名评师,可以有效遏制评价行政化的不公和腐败。这实际上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学生关注的是某一教师在某一阶段的教育表现,动态地对教育教学过程做出评判,从而规避了总结性评价“一锤定音”的弊病。这种评价可能因学生个人喜好带有一定情绪化,但金子不会永远被掩埋,好教师自有好口碑,只要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就可以赢得学生的心。

  学生网络匿名评师确实会影响一些教师的“声誉”,不过也正是这种评价方式的最大价值所在。它可以倒逼教师自觉维护自己的声誉,从而更加关注个人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规划好自己的业务进修和教育研究,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使之不断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需要。

编辑:王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