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出台学区改革意见力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08.08.2014  12:39

近日,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郑州市近几年来学区运行实际,市教育局出台了《郑州市市区实施学区改革推进初中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旨在积极推进学区、教研协作区衔接融合,整合重构新型学区和学区共同体,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
  
   一、明确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市区初中学区制改革,加强学区内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和薄弱学校的发展,使学区内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教研科研、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协作探索、共建共享、区域推进、整体提升,实现区域内学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而实现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年内,力争市区初中学校在“区域质量健康体检项目”的各项健康指标有较大改善,全力打造郑州教育“影响全国”的区域教育特色和“学在郑州”的惠民教育品牌。
  
   二、细化学区划分
  
  按照“相对就近、共建共享、区域推进、整体提升”的原则,在市区划分外国语中学学区、二中学区、回中学区等20个学区,并结合市区学区构成实际情况,把其中的18个学区组建成9个学区发展共同体。
  
   三、多项措施并举
  
  1.健全责任体系
  
  市教育局成立学区协调领导小组,各区教育体育局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市、区两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做好有关科室、教研室、教科室和学区学校的统筹协调工作,在人员调配、活动开展、经费投入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形成合力,推动学区制建设有效实施。学区长单位全面负责学区的管理活动,负责组织联席会议的召开,制定学区发展规划、年度工作目标和学期工作计划,制定本学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组织学区内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研究分析学区教育教学工作,探索区域均衡发展的管理机制。成员学校配合制定学区规划和工作目标,积极参加学区组织的活动,服务服从于学区整体工作部署。学区内学校是发展共同体,要创新办学模式,办出特色,不断促进学区内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学区共同体负责人由市直属学区学区长担任,统筹协调学区共同体的工作,牵头制定学区共同体帮扶制度、教科研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
  
  2.完善工作制度
  
  一是实行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各学区定期召开联席办公会议,研究制订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统筹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教育教学的统一管理。联席办公会议每月不少于1次。
  
  二是实行统一的教学诊断与质量分析制度。加强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各学区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统一的学业水平测试。依据“郑州市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和统一测试数据,以系统优化和环节改善为目标,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教研组长、学科教师对学区内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诊断,教学诊断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次。
  
  三是实行统一教(科)研制度。每个学区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科研工作团队,担负示范引领和协调督查等任务,适时成立“学区教育科研工作室”;立项“横向课题”或专项“联合课题”,为各学校和教师的研究和交流搭建平台;依托教科研基础比较好的学校建立示范基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同时,利用其优质资源进行教科研知识和能力培训。
  
  四是实行学区学科教研制度。每个学区就是一个教研协作区,市、区教研室以学区单位,成立学科教研中心组,抓好学科教研工作。各区教研室按市教研室要求,抓好教研工作,提高教研品质。
  
  五是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制度。各学区充分发挥学区内学校间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通过示范课、研讨课等途径,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班班通的作用,建立学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建立定期展示交流制度,相互交流教科研成果,实现教科研成果的共享。
  
  3.促进教师成长
  
  完善梯级名师培养与层级攀升激励机制,建立由市学科教研中心组成员、骨干教师、名师、杰出教师等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发挥学区专家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帮扶机制,对帮扶对象进行传帮带,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在学区内共享。定期举办校本教研、教育沙龙等活动,通过展示观摩、合作对话、研讨反思、分析跟进,搭建学区教师互学互助、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交流平台,以合作促发展,推进学区内教师专业成长。
  
   四、严格督导考核
  
  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根据学区制工作有关要求,科学制定考核评估细则,定期对各学区、各学区发展共同体的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教研室加强对各学区的业务指导,并定期对各学区初中学校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检测、评估,检测评估数据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对各学区的考核。试行督学责任区与学区一体化工作模式,强化过程性督学行为,推动学区内学校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市教育局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每年对在学区制实施过程中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郑州市教育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