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扶贫从“输血”转向“造血”

11.11.2014  10:24
      孟津县在扶贫过程中不再局限于送油送米,送衣送被的传统“输血”扶贫模式,而是让农民学会自力更生,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功能转化。在整村推进、搬迁扶贫、科技扶贫、到户增收、“雨露计划”的扶贫“组合拳”作用下,提高了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让更多的贫困户由过去的“蹲身拾柿子”到现在“跳起摘桃子”,从而实现跳出扶贫抓扶贫,走出一条新型扶贫攻坚道路。

        从脱贫摘帽到小康统揽

        “新时期的扶贫已经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解决温饱,脱贫摘帽’,必须跳出扶贫看扶贫,必须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突破口!”这是孟津县委书记黄玉国对扶贫开发提出的新要求。

        该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以整村推进项目为抓手,以改变交通条件为基础、以兴修水利设施为取向,瞄准重点贫困村群众最关注、最迫切解决的行路难、吃水难等实际问题,因地制宜规划,分类实施推进。4年来,先后争取和筹集资金3837万元,累计在30多个贫困村新修村级道路37公里,新打配深井10眼,新修吃水工程2处,使1.5万多人实现了“走平坦路、吃干净水、上卫生厕”的基本目标。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扶贫工作扶得不好,不进则退;扶得不准,等于没扶。”孟津县县长张书卿说。

        孟津县改变以往“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扶贫方式,扎实推进“小水滴灌”式精准扶贫新举措。

        该县着重对全县58个贫困村和26269贫困人口进行了建档立卡,依据贫困对象档案所载具体信息,精准识别,分类指导,采取“量身定做”的持续帮扶措施,将以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变为“小水精准滴灌”式扶贫,按照“大路网连接、小城镇示范、新农村覆盖”的思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先后启动了40多个新农村、扶贫村和示范村“三村合一”建设,为偏僻向平坦迁、农村向社区转、农民向市民变创造了条件。

        从钱物输血到自我造血

        “给是给不出富裕的!”孟津县扶贫开发办主任刘保明说。为让农民能够“跳起来摘桃子”,该县把发展绿色蔬菜、有机果品、特色养殖等作为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产业扶贫提升贫困农民的“自我造血”能力。

        近年来,该县先后实施了235万元的4个科技扶贫项目和117万元的6个到户增收项目,在小浪底镇相留村发展天丁皂刺500亩,可带动300贫困户,户均增收8000多元;在白鹤镇王良村发展薄皮核桃550亩,涉及200多户群众,盛果期可带动户均增收1万元;在麻屯镇杨岭村发展优质樱桃500亩,辐射带动群众400户,收获期户均增收可达1.2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可辐射带动6000多个贫困户实现“自我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