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报道郑州:在平凡的日子里“诗意栖居”

22.04.2016  09:02

郑州百姓“”生活素描

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 史林静

编者按: 新华社昨日播发稿件,以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素描郑州百姓“”生活,浅吟低唱中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本报今日予以刊发。

每逢周末,郑州济善书院就格外热闹,古琴、茶道、书画,甚至稍显冷门的香道也不乏追随者。

书院听起来格调很高,但这里的学员却都很普通,不是艺术家,不是艺考生。他们有着各自的职业、事务,只是在奔忙之余,到这里暂时远离日常琐碎,寻找身心的放松和愉悦,他们被称为都市“乐活族”。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体现在医疗、教育等民生需求,也有精神层面对“优雅”“美好”的追求,在平凡的世界里努力做到“诗意栖居”。

书院的一间古琴练习室里,40岁的杨莹正在练习一支名为《酒狂》的曲子。3年前,杨莹从一家企业辞职做起了全职妈妈。此后,照看生病的父母,辅导刚上小学的孩子等,生活的琐碎占据了她的全部。“2009年开始,我在这里学过《易经》和《冰鉴》,听过茶道、香道。”杨莹说,现在学古琴不是为了考级拿证,就是磨炼心性。“好像生活又开了一扇门。

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拥挤而嘈杂。“前段时间流行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和最近刷屏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都表达了人们心底对美好的渴望。”河南省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长赵悦玲说。

济善书院目前已有800多名成年学员,达到了近几年来的最高峰。赵悦玲认为,类似这样的机构日益受到追捧恰恰反映了城市里正在兴起另一股潮流,即通过寻找身边的美好,来替代实施难度更大的远方的旅游,从而消解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

80后李静是大家眼中的“文艺女青年”,经营着一家服装店。日复一日的生活重复让她对生活的热情降了温。“有天我走进公园走进春天,看小草发芽了,外面的柳条又抽长了,我意识到,其实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李静说,曾经她对于四季的感知就是店里衣服薄厚的变化。

都市“乐活族”也不乏老年人。

紫荆山公园里的鸽子从来都不怕人。已经11年了,它们好像是习惯了每天8:30准时开嗓的老年合唱团。

头发花白的刘大妈拿起了那根用拖把杆改装的“指挥棒”,饶有兴致地按节拍挥舞着,这个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团队,竟也没人慢拍或者抢拍。

78岁的退休医生张艳琴和老伴就是这个团队的成员。老两口过去爱旅游。然而去年春节前一次意外,让老伴再也不能正常行走。轮椅的无端介入,让老两口不能再去远方,可日子还在继续流淌。此后,她每天早上推着坐轮椅的老伴加入公园合唱团,便是一天美好的开始。

别看咱年纪在走下坡路,但是学钢琴、学剪纸、学合唱,都没闲过。和美好的事物走得近,所以心里一直是年轻的。”张艳琴看着老伴哈哈大笑,一旁言语不清的老伴止不住地点头。

因为噪声而备受争议的大妈广场舞队伍也在悄然分化,一支支以中老年妇女为主体的模特队正日益活跃。就在公园的水泥路上,配以轻柔的乐曲,穿上漂亮的服装,手持绢扇,婀娜多姿。

公园图景就像是一支日常生活的协奏曲,浅吟低唱中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让人动容。

新华社郑州4月21日电

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