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富二代婚礼前夜聚众吸毒被带走 未婚妻已怀孕

26.06.2016  23:00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段伟朵

  核心提示:近日,大河报记者河南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与14-30岁少年、青年戒毒人员对话。他们嘴里的世界,是一个令所有家长都“避之不及”的世界。可是,仅仅打骂、严管并不好使,走进孩子的心扉,给他温暖家庭,才是真正的“护身符”。

   [对话]

   毒品距离您的孩子有多远?

   故事1:叛逆少年“傍大哥”,一边看场子一边“溜冰

  17岁的范晓是大姐拉扯大的,如今在河南省未戒所1个多月,他表示很适应这里,唯一想念的就是大姐。

  “我不想爸妈,管得严,爸爸打二姐,大姐上去护着,他连大姐都打。”范晓说,稚嫩的脸,说话十分老道。

  范晓小时候也挨打,在家里、在学校,他觉得“受欺负”了。初一辍学,开始在社会上认“大哥”,瞬间觉得自己厉害了,然后,“把打我个人一个一个打回去!

  范晓个子不高,但打架很狠,只喜欢跟比自己大的人玩。

  去过北京当传菜员,又在老家驻马店当过网管,跟着“大哥”去信阳赌场看场子。那时,让他对金钱开始“不理智”。“有一次赢钱了,给了我现金2万元。

  2013年6月份,他去了苏州,再拜一个“大哥”。“大哥”很赏识他,才14岁的他已经觉得自己“身经百战”。但是,一不留神却掉进了毒品的“大坑”。

  “用我们的话说,吸毒又叫‘溜冰’‘吃肉’。”范晓告诉记者,苏州大哥原本不叫他吸,说小孩子一边玩。但他猜到了那个是什么,想要加入的感觉让他说了谎。

  “我吸过。”他说。

  “我猜到了。”大哥说。

  第一次吸,范晓哭了整整一晚上,年幼时候的伤害浮现在脑子中,控制不住地眼泪往下流。清醒后,伙计们告诉他,这叫溜“岔道”了。

  随后,他一边在赌场卖“小包”,一边各种吸食。有时候会有“快死了”的感觉。2015年回到老家,年底被派出所抓获。今年5月12日来到未戒所继续强制隔离戒毒。

  “别看我读书少,我也懂得毒品的危害。”范晓跟记者说,他看过电视《天网恢恢》,这个社会太复杂,父母没有教会的,学校里没有学到的,社会都教给他了。

   故事2:没有新郎的婚礼

  张杰,一个经历坎坷的“富二代”,外表俊朗,家境优越,当过两次兵,留学日本。最初没有人相信他会吸毒,比如他的妻子小洁,是一家培训进修班的老师。在初相识的时候,她以为自己找到了“白马王子”。

  然而婚礼那天,新郎没有出现。

  家人惊闻,就在婚礼前夕,张杰聚众吸毒,被公安局抓走。

  “在我们那个圈子,冰毒可以算是一种时尚的‘奢侈品’,聚会的时候,比较‘豪’的朋友会拿着个来请客。”张杰这样描述。

  很小时候,父母离异,老家武汉的父亲到郑州做生意,把张杰留个奶奶照顾。除了钱,张杰很少感受到家庭温暖。在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染上了冰毒。有朋友跟他说,K粉可以缓解鼻炎的痛苦,他又尝试了K粉。这些东西,他一直瞒着家人,他原本是“不差钱”的。

  决定结婚的时候,小洁已有身孕。最后,举行了没有新郎的婚礼,直到孩子生产,张杰还在河南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强制戒毒。

  “孩子出生3天,我们带着礼物,陪他去看孩子。”张杰的大队长陈启介绍说,抱孩子那一瞬间,他觉得张杰从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了父亲和男人。

   故事3:11岁外出打工,十几块办理假身份证

  11岁的孩子在干啥?绝大多数还是懵懂地待在小学期待升级“初中生”,但对于南阳市唐河县的小军来说,11岁就敢出去“闯天下”。这么小有人要吗?小军淡淡地说,几十块钱路边办个假身份证就好了。

  小军同样家庭背景复杂,5岁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缺少家庭管理。从小学辍学后去广东打工,进了一家玩具厂。对一个孩子来说,工作太苦了,他又回到老家上了两年武校。2015年从广东打工回到老家的时候,跟着朋友学会了吸毒。

  “刚开始他们几个吸,我有点害怕,但看着也没啥事,就凑上去吸了一口。”小军回忆了“第一次”,瞬间腿发软,躺在地上,脑子开始胡思乱想。

  随后,他跟舅舅要了打工赚来的积蓄,全部用在了毒品上。

   [分析]

   青少年吸毒,绝大多数为“交友不慎

  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吸毒人员低龄化特征突出,吸毒人群多元化特点明显。截至2015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234.5万名。在全国234.5万名吸毒人员中,不满18岁的有4.3万名,占1.8%;18岁到35岁的有142.2万名,占60.6%。

  “青少年吸毒,绝大多数都是一个原因,‘交友不慎’。”河南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鲁智玲介绍,朋友聚会、KTV,这种场合下,一不留神就被朋友带进了“毒圈”。目前各种毒品有上百种,新型的毒品伪装度越来越高,茶叶、咖啡、跳跳糖等,都可能成为毒品的“伪装”。

  在省高院公布的“6.26”典型案例中,记者就看到了这样一起“交友不慎”的案例,1996年出生的小慧(化名)在上蔡县一家客房内,劝说1997年出生的小郑吸食毒品冰毒。上蔡县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小慧以劝说、鼓动的手段,唆使他人吸食毒品,其行为侵犯了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和他人的身体健康,其行为已构成教唆他人吸毒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

  [警示]

   走出戒毒所才是真正戒毒“第一天

  “如何让青少年拒绝‘第一口’,是我们最近一直思考的方向。”鲁智玲说,家长的严格管控肯定是必须的,很多孩子都是因为从小缺乏家庭教育而过早混迹社会,沾染毒品。但过严的打骂也不行,孩子的叛逆容易在“棍棒”下走向另一个极端。给予其家庭的温暖,及时跟孩子谈心,告诫其毒品的危害,才是真正的防范未然。

  此外,鲁智玲认为,戒毒人员真正的戒毒,是从走出戒毒所那一天开始的,没有了强制隔离,戒除毒品需要完全依靠自己的意志。这样才是真正的成功。不过,他们曾经吸过毒品,如何回归社会,不再吸食毒品,不受歧视,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