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泉涌 心有担当——漫评剧作家陈涌泉

29.08.2014  14:05

在河南的剧作家里,我一直看好陈涌泉,他极具写戏的潜质。这样判断,与其说是因为他的聪慧、勤奋,不如说是因为他的冷峻、清醒。涌泉不是那种在人多的时候“抢着说”的人,喜怒哀愁挂在脸上,溢于言表;相反,遇事总保持难得的沉静,没看清楚没想明白不会轻易发表意见。他“为而不争”,话不多,却注重沉淀和积累,能做到精华内敛。当别人在一些场合充分张扬显摆的时候,他能默默地观察、思索,确定自己该怎样表达才更有意义。他很谦虚,对一起共事的人都很尊重,学习别人的为人为文。特别对写剧本的圈子里,年岁稍长一些的人都被他尊称为老师。虽然被聘为大学的教授,被选为河南省戏剧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他仍自谦是个学生。我与他相识交友近二十年,知道他办事执着、专一,对工作对事业对朋友,绝不会得过且过糊弄人。一旦他认准要干的事,就一定会干完干好。所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涌泉这些个性特点,正是优秀剧作家应该具备的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素质。

在剧作家队伍里,他年纪不算大,资历不算老,但成绩赫赫,凭作品的质量和数量,既不用吹也不用捧,更无需刻意去“”,他已经实实在在地长成了一棵大树。

近些年,他的创作表现出非常旺盛的活力。他积极探索中国本土经验和民族戏剧的新鲜表达,用自己的作品给这个社会更多美好的东西。

写《程婴救孤》,他清晰地看到也看中了程婴身上的那种为正义视死如归,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的民族精神。创作中,他没有拘泥于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内容,而是植根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需求,重新定位基调,激活原著历史精神。在他的笔下,突显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善良与残暴的比拼,所表现的程婴救下的孤儿,我们不能理解是简单的复仇种子,完全可自然引申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良知。在戏剧名家李树建的带领下,这出戏从上演开始,就被社会上很多人高调赞赏,一路走红,囊括了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大奖第一名、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第一名、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奖项,被专家誉为“经典名著改编的范例”、“中国戏曲改革的成功之作”。后来,《程婴救孤》剧本也被列入大学语文教材的戏剧文学单元,成为当代戏曲剧本的唯一入选者。《程婴救孤》为戏剧创作提供了一个如何利用典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实现现代转换的范本。

写山东梆子《两狼山上》,他摒弃了以往杨家将戏中对忠奸人物的简单诠释,摆脱了演义故事的陈旧窠臼,从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出发,写出了宋辽战争中以杨业为代表的悲剧人物,始终将国家利益高置于个人生命之上,将末路英雄的家国情、夫妻情、父子情、将士情、人马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曲感人肺腑的史诗般的民族精神的壮歌。剧作家赋予作品以当代意识和现实意义,使历史剧穿透历史,照亮今天。该剧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

涌泉文思敏捷,眼光犀利,深谙艺术贵在创新的道理。他的另一出名剧《阿Q与孔乙己》,就是一个有独到艺术价值的作品。作者将鲁迅的两篇小说《阿Q正传》和《孔乙己》联在一起,糅作一处,经过妙手嫁接,不仅产生了极强的戏剧效果,而且对原作的主题进行了更深刻的挖掘和阐释。有评论称“阿Q是鲁迅的阿Q,孔乙己是鲁迅的孔乙己,阿Q加上孔乙己,却是陈涌泉的”。这出戏,曾声噪整个中国戏剧界,好评如云。排演这出戏,也让河南省曲剧团一举成名,主演杨帅学还因演此剧获得了河南曲剧界的第一个中国戏剧梅花奖。

更让人惊叹的是,涌泉居然还敢去碰令人生畏的“冷题材”,他在豫剧文本《风雨故园》里,艺术地塑造了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女士,把鲁迅那段鲜为人知的婚姻和朱安的悲剧命运,演绎得淋漓尽致。作品的创新意义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然而,诋毁一代文豪的帽子就摆在那里,稍有不慎,就必然惹来争议和批评。写此类题材需要作者的胆识,而胆识需要知识的日积月累,有识就有胆。《风雨故园》的成功显现出的,不正是涌泉的胆气和才气吗?

涌泉的戏是为老百姓写的,他不断捕捉那些“接地气”的题材,努力掌握“接地气”的方法,用自己的作品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豫剧现代戏《婚姻大事》(部分情节取材于焦景周小说《五男二女》),就是这样的成功之作。它有鲜明的河南戏特点:时代感强,人物鲜活,故事感人。作品直奔人心人性而去,有让人牵肠挂肚的人物命运,也有人物性格的成长历史,更有催人泪下的情节细节,作者准确地找到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契合点,并机智流畅地进行艺术体现。因此,老百姓就欢迎这样的戏,《婚姻大事》先后演出了几百场,为演出剧团赢得了诸多荣誉和实惠。

除了前文提到的剧目外,他创作的剧目影响较大的还有《丹水情深》《天职》《王屋山的女人》《黄河十八弯》《李香君》等等。

涌泉有一颗属于戏剧的心。他身在戏剧圈,甘为戏剧人,把对戏剧这份热爱当作一种责任。刚届不惑之年,他便被推举当上了省剧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权力不算大,但责任重大,他必须更多地关注河南戏曲的未来发展。在履职中,他曾烧起了很多把火,努力恢复了中断十年的《河南戏剧》杂志,创办了黄河戏剧文学奖和理论评论奖,把黄河戏剧奖推向社会,举办黄河戏剧节,广邀省内外院团参与,为河南戏剧发展创建了良好的氛围和平台。全省每年都有若干次大的戏剧活动,每次他都要殚精竭虑亲力亲为,带领剧协团队一步一步去实施,去落实。他曾说,戏曲要想在多元文化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下有所作为,努力奋斗必须成为更多戏剧同行的自觉。

对一个珍惜时间的剧作家来讲,那些繁复事务要牵涉很多精力。但他甘当“过河卒子”,愿意“拼命向前”。涌泉是用自己的真情在守护着戏剧,用良心营造着一片郁郁葱葱的袒护戏剧生长的森林。

涌泉受惠于老家南阳唐河的深厚文化积淀。那里曾走出了冯友兰、李季和田中禾等一批大文化人。我想,沿着他们的足迹,承继文化传统,涌泉只要坚持努力,前程一定会更好。河南戏剧土壤肥沃,谁能说他不会成长为一个新的“关汉卿”、“王实甫”或“田汉”、“曹禺”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