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护楚天下的“舌尖安全”?

02.03.2015  11:01

  记者刘迅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文,决定把湖北、山东、河北、陕西4省列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省份。上个月,湖北首批试点城市出炉,武汉、襄阳、宜昌名列其中。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按照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标准,今后农业、食药监、工商等职能部门将联手,在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流通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并非终身制,创建后若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就要“摘牌”。2015年,武汉有何目标?在食品安全监管上又有哪些新动作?

  严惩重处将成治理常态

  2月8日,国务院食安办第三督查组来到湖北,从市、县、乡镇的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集贸市场,再到生产企业、餐饮企业等,重点对春节食品安全实地督查。

  这是湖北位列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省份后的一次“大检”。2014年底,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工作的通知》,湖北、山东、河北、陕西4个省先行试点。

  为何这4个省份率先试点?湖北为何又选中武汉、襄阳、宜昌?长江商报记者翻看标准,入选试点的城市应是食品安全状况良好,尤其是粮食及粮食制品、食用油、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蛋、水产品、乳制品、保健食品等主要食品,还有专供婴幼儿及其他特定人群主辅食品安全状况稳定在较高水平。近三年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

  “应有一套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保障监管人、财、物投入,实现监管执法全覆盖。”湖北省食药监部门一工作人员说,武汉、襄阳、宜昌入选湖北首批试点城市,均在湖北省内食品安全考评中名列前茅。更重要的一点是,群众认可,社会满意。按要求,群众及社会各界对当地食品安全现状满意度应在70%以上。

  作为试点城市,食品安全“标配”要求高。在国家创建试点目标中,要求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系,设立市、县两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配齐配强监管人员,执法车辆、快速检测、执法取证、应急处置、通信交通等执法装各、设施按标准化要求配备。

  食品安全监管经费也将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经费满足当地实际需要,其中检验经费至少支持4份/千人的检测样本量(不含快速检测)。同时,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建安全检测室(站),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县级行政区域设置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

  试点城市严惩重处成为食品安全治理常态,并与刑事司法衔接,依法移送、侦查、判决食品安全涉刑案件。

  试点城市将建立风险监测信息通报、食品安全问题隐患报告机制。以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农兽药残留超标、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食品广告虚假宣传、伪造生产日期等为重点问题,以乳制品、食用油、肉及肉制品等为重点品种治理整顿。对问题一查到底,建立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

  综合治理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饮、小摊贩,引导逐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建立餐厨废弃物集中收集、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餐饮服务单位餐厨废弃物得到规范处置。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地沟油”行为,严防“地沟油”回流餐桌。有效整治私屠滥宰行为,严防病死畜禽进入屠宰、加工或消费环节。

  按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标准,试点单位须建立食品安全追溯机制,用可追溯制度倒逼和引导生产。食品生产企业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应召回食品召回率达到100%。并统一投诉举报电话,24小时不间断受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

  试点食品安全责任险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食品安全在湖北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继去年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今年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又提出深入开展“餐桌污染”等专项治理活动,用更严的监督、更严的处罚、更严的问责确保食品药品安全。要让一切假冒伪劣的制售者无形可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高昂代价。

  “在食品安全监管上,湖北有自己的新动作。”湖北省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说,自去年10月起,湖北在全省范围内启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将食品药品安全险作为强制保险推行,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企业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万一消费者遭遇企业因疏忽或过失致使消费者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将获得来自保险公司的赔付,为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再筑一道屏障。

  “各市州选择部分县市区试点,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均可作为参保对象。”该局负责人说,重点选择各类学校食堂、集体配餐企业、中央厨房、大中型酒店、农村集体聚餐提供者等餐饮服务单位;生产食品添加剂、乳制品、肉类产品、饮料、冷冻食品、酒类产品等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批发企业、食品经营超市等食品流通企业开展试点。

  目前,湖北省遴选推荐5家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保险机构。人保财险湖北分公司介绍,该公司在湖北承保企业已有1519家。

  武汉、襄阳、宜昌已经列为湖北省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城市,作为湖北省会,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已经定下了目标:2015年成为“湖北省食品安全城市”,2016年成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该市今年要做三件大事:创建食品安全城市、建设小餐饮集中服务区、建立肉菜的信息追溯系统,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市民在超市买菜,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知道菜从哪里来,施了多少肥。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去年上半年,武汉市中百仓储、武商量贩、中商平价106家卖场试点生鲜食品二维码追溯系统,食品的原料产地、生产情况、检测信息一目了然。就连担心蔬菜是否有农药残留,都能通过二维码查询。

  在湖北省食药监局组织的三季度食品监督抽检中,武汉地区合格率为98.09%,居全省第一。同时,餐饮单位食物中毒数量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至2008年平均每年发生食物中毒12起,平均每年食物中毒人数为164人;2009年至2013年上述两个平均值分别下降到32起和63人。今年二维码追溯建设系统将逐步向武汉外资、合资商超和生产企业推广,并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与生鲜食品二维码追溯系统的信息互通和共享。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还将进一步探索提前介入涉嫌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的评估与应对,查处将房屋出租给违法从事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的房屋出租人。这意味着,今后租房给他人要擦亮眼睛,一旦发现承租人利用承租的房屋从事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要及时报告给有关部门,否则也会被“牵连”。目前武汉市公安局已建立专门食品药品案件侦查机构,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

  对于问题较多、监管困难的小餐饮和小作坊,武汉市今年将探索建设“小作坊集中生产区”,模仿小餐饮便民服务区模式,便于集中监管。目前,武汉已在学校周边、集贸市场周边、老旧社区、城乡接合部规范和设立小餐饮便民服务区64家。食品安全将纳入武汉市各级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责任考核,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

  分类设置“高压线”

  “问题食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能是在城乡某个角落生产出来的,监管的关键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发现。”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建议,应采用网格化管理的模式监督食品安全。

  “网格化管理监管的模式,就是将城区行政性地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大格’是区,‘小格’可以是街道,也可以是社区。”叶青说,每个网格指定专人管理,负责收集“问题食品”的生产、销售信息。

  他认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要想在短期内消灭“问题食品”,只能采用“划地为界、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天天盯防、随时曝光、守土有责”的网格化管理策略。由政府设立一支身份隐蔽的网格管理员队伍,一旦发现重大“问题食品”线索予以奖励。

  叶青还建议湖北省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人“黑名单”制度,建立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和食品安全诚信系统。面对“问题食品”的生产者,不仅要拆毁工厂,还要加大经济处罚与刑事处罚,对负有监管责任的主要负责人也要问责。

  “武汉食品安全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不可低估。”武汉市食药监局副局长姚彬则认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量大面广,生产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

  姚斌说,在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上,缺乏有效力度。一方面难以对所有食品生产经营市场主体实现有效监管;另一方面,难以对违法违规问题形成查处上的合力,特别是处理违法违规经营“三小”的低收入群体存在两难。

  同时,食品安全监管也面临新问题,如对生产领域一些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食品安全影响、流通领域电商监管等研究不多、应对不够。

  姚彬建议,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分类设置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行为“高压线”,建立违法违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负面清单”制度,并依法向社会公布,推动市场主体诚实守法。

  此外,还要着力解决从业人员资质和健康不达标的问题。对“三小”从业人员资质和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检查整治,不合格和没取得许可证的,依法停业整顿或取缔,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今年春节前夕,武汉市食药监局工作人员在该市某大型超市内对各种生鲜熟食进行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