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文化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

30.03.2015  13:07

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操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概念形成、规划产业思路、选取物理落地空间、规划建筑设计、与政府及投资方的利益博弈与资源整合、实质产业导入、开工建设、投入运营、后续产业延伸等过程。其中从概念形成到规划建筑设计可以看作是策划阶段,利益博弈到开工建设是落地阶段,而最后的运营与产业延伸则是产业阶段。这几个阶段每一步的实现都是整个文化产业项目推进的关键要素。

在文化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整体的产业规划构思是在一个相对广阔的认知领域进行的,其更多集中在项目的战略性思考层面。而具体到如何让文化项目更有实操性,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将产业内容与物理空间紧密结合。任何好的文化项目最终都需要与实际的用地环境紧密结合,具体到设计中,包括项目整体的功能布局与城市功能的结合、道路交通体系的对接、公共开发空间的营造、城市界面的梳理以及地形地貌的结合。其中,功能布局是整个阶段的关键核心,决定了未来产业落地的效能释放是否能够做到最大化。

二是尽力挖掘政策红利。在规划建筑设计阶段的开始,第一个环节就是对当地用地及规划政策的解读。这种解读不仅是如何满足地方政策的要求,做到方案设计的可实施性,还关系到如何在设计过程中最大化地挖掘政策红利,提高项目落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这种政策红利,从规划角度来说包括容积率指标的最大化、用地性质的可调整性以及建筑最高高度的确定等。挖掘这种类型政策红利的出发点,在于大部分文化项目的引入节点,都是在当地政府先期规划后,因此在规划条件和土地性质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出入和不吻合。因此好的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可以推动地方政府按照产业需求进行相应的规划政策调整,同时保证产业落地的可实施性。

三是打造与各方利益博弈和资源整合的重要平台。包含与地方政府之间、与项目各个投资方之间、与产业内容运营商之间以及与项目周边乃至地域范围内的关联利益方之间。因此一般在该阶段,设计方案需要经过多次调整与优化,方能作为未来实施运营的指导蓝图。而作为平台本身,虽然具有设计周期的极大不确定性,但如果能在该阶段实现各方利益博弈的成功以及资源的最大效能地整合,对于还未进展到具体施工运营阶段而言,其性价比与可控性依然是最高的。

四是强调在后续项目落地实施中的操作弹性。即使挖掘了最大化的政策红利,并取得了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平衡及资源整合,同样不能忽略的就是未来的操作弹性,即不可以丧失其文化的成长性因子。文化产业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其基于文化基础的创新性及多元化,为合理确定的物理空间规划设计,在时间的轴线上都会有无法适应其特性的可能,因此保持设计中的弹性和成长空间,是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建筑设计的重点。

五是将规划与建筑本身融入到文化产业中,形成要素之一。文化产业项目不仅是落地的产业内容和功能,各种人的活动及文化氛围的激发同样是其未来的活力要素之一。而承载各种人所活动的物理空间——建筑、广场、街道、景观等,同样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分子。因此在规划建筑设计中,要将建筑空间本身作为文化产业内容中的物化表现及空间背景,并在未来的场景营造中重点加以体现。

最后,对于未来运营形成预判。产业活力的落脚点在于运营。再好的设想和谋划、再完美的布局和规划、再成功的建设和实施,如果不能有好的运营作为支撑,最终都会昙花一现。

笔者在多个文化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中,均遇到在项目土建完成后,业主才开始准备运营考虑的情形,其仓促和运营投入的不足所导致最终效果的缺失非常令人惋惜。而且在项目投入使用后才引入运营的概念,会形成运营理念和实际条件不断产生冲突的困境。因而在规划建筑设计阶段,在最终物理空间形成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更多融入未来产业运营的理念和设想,将会对项目最终落地的顺利推进以及运营效益的最大化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以节约时间和人力物力。

(作者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