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西兰花”

31.12.2019  11:02

岁末,2019余年不多。

12月23日,国内发生了一件可载入网络公益发展史册的大事。

起因是,支付宝推了一条微博,“你贡献绿色能量,我请你吃绿色蔬菜”,承诺给蚂蚁森林日浇水量第一的高校一吨西兰花。

西兰花,色泽翠绿,营养美味,备受人们喜爱。谁没见过西兰花?大家是想见一吨!于是乎,国内高校纷纷响应,省内高校更是积极应战,大量的段子和流行语频出,西兰花瞬间成为爆款“网红”。由西兰花引发的Battle,被网友戏称为“西兰花事件”等。

此事件经愈演愈烈的网络营销与媒体渲染,再加之参与高校将其升华为荣誉与尊严之争,西兰花也已经不再是简单、普通的西兰花,对于我校而言,西兰花则升格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

公益之花

公益,听起来很“”,做起来却很“”。

近年来,我校师生开展的公益活动不胜枚举。2018年度“正能量志愿者”获得者、外语学院教师张晓晖发起“母亲助学金”,十余年坚持公益助学;作为“振豫教育基金会”理事,教育科学学院李桂荣教授长期参与设计并积极推动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间隔年计划、面向农村教师成长的拙学社项目、面向乡村婴幼儿家长教育启蒙的启明社项目,以及残障儿童融合教育的融创未来项目等慈善公益活动;“蒲公英”艺术服务团,为小学支教、贫困村墙绘以及开展基层文艺宣讲等,累计受益人数达2000余人,荣获“河南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特等奖”;“绿水青山公益行动”项目依托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开展公益志愿活动,入围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参加全国终评;2003年成立的“三农发展研究会”,常态化开展周边共建、短期支农调研、长期支教等活动,被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授予首届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等等。众多志愿者及团体用真诚的奉献之心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诠释志愿服务的真谛,公益活动收获了累累硕果。

当公益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会形成一个庞大而自发的公益生态网络。今年9月,河大新媒在蚂蚁森林成功注册河南大学公益林。公益林自上线以来,师生们将日常低碳环保行为换成“绿色能量”,用以浇灌虚拟树,虚拟树长成后,将在实地种下樟子松,守护深蓝的苍穹。当“西兰花之战”落下帷幕,我校学子在回答“为什么选择给学校公益林浇水”问题时,大家的答案如出一辙:奉献低碳生活积攒的绿色能量,以母校的名义把林子种下,学校育人,校友种树,真正的百年大计!

此外,网络扶贫、保护环境、帮助盲童、医疗援助……一个个微公益项目频现于河大的朋友圈、微信群等网络空间,汇聚成一股股从指尖到心间的爱心洪流。

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公益事业的谆谆嘱托。大爱筑梦,未来可期。今后,我校将继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以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的公益故事。

友谊之花

民国元年四月二十九日,《大中华报》头版上的一则启事打破了中原的宁静。

这则启事的诘问仿若当头棒喝:“人人高谈建设,然试问实能胜任建设之任者有几?”之后是斩钉截铁的结论:“夫国之强,强于学,一省亦然。”兴学强省强国,这是一百年前先贤的洞见。

这则启事的题目是《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公启》。其中的胸襟抱负,今日读来,依然令人动容。百余年来,我校虽数易其名,屡经变迁,但建校之初的夙愿不改,德侔天地。

在“西兰花之战”中,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从全国高校中脱颖而出,展开浇水激烈PK。两校斗得难分难解,交替领先,Battle不时陷入胶着状态。在“西兰花之巅”决战之时,吃瓜网友们纷纷调侃:河大与郑大,情断西兰花,并发出灵魂拷问:一吨西兰花算啥啊?支付宝官博也出来凑热闹:“我觉得不管谁赢了,分一半送给另一个,我们依旧恩爱@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的确,每年七夕,两校会在微博上甜蜜互动,深情款款。就在不久前的“双十二”,两校还你侬我侬,含情脉脉。

其实,大家无需担心。在支付宝凌晨发博宣布河南大学胜出后,河南大学及时发声“齐心协力,高校公益力量不可忽视”,郑州大学紧跟“@河南大学 你赢了,我才不算输”,随即两校又秀起了恩爱,“你一吨,我一吨,河郑CP永不分。”看着分分合合而又重归于好的兄弟高校,河南农业大学也出来加油鼓劲,“要送就送最优质的西兰花!

今天,“兴学强省强国”,言犹在耳。从“国赛”到“省赛”,从“激烈PK”到“和好如初”,从“无从插手”到“加油助威”,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省内兄弟院校延续昔日的深情厚谊,在上演的“西兰花之战”中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赛出了友谊,西兰花被浇灌成最美的“友谊之花”。新时代,我校必将坚守初心,携手兄弟院校,为中原崛起、富民强省、实现“中国梦”书写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团结之花

回望弦歌不辍的办学历程,我校诞生在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里,成长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历经艰辛沧桑,成就世纪辉煌。只因,河大人内心深处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着河大人栉沐风雨而茁壮,历经砥砺而弥坚。这种力量就是团结的力量。

团结是一种担当。抗战期间,随着时局的变化,我校被迫辗转迁徙,全体师生同仇敌忾,坚持敌前办学,播撒火种,在风雨如磐中赓续了中原文化的血脉。

团结是一种信念。1942年,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腥风血雨中,河大人不甘平庸,和衷共济,升格国立河南大学,实现了可圈可点的蝶变与升华。

团结是一种责任。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的高等学校首次院系调整的大背景下,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折枝为林,默默地承担起时代和历史所赋予的责任,为河南、中南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团结是一种凝聚。1984年,在校师生、海内外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与积极争取下,学校恢复河南大学校名,这注定成为学校发展史上重要的时间节点。

团结是一种奋进。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学的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进入“双一流”高校建设行列……这是河大人夙兴夜寐、携手奋进的精神底色,也是河大人众志成城、同心筑梦的有力佐证。

此次,我校荣登浇水大战榜首,有力地证明了团结的力量。为了再给地球再添点绿,河大师生使出浑身解数:把积攒许久的水,浇得一滴不剩;QQ群、微信群、朋友圈纷纷“沦陷”,成为“绿色之地”;购物时,还不忘让客服帮着浇点水;做足花式宣传,不少学子拿起小喇叭在校园或寝室楼吆喝,“打开支付宝,为河南大学公益林浇水”等,一大波神操作让人直呼“过瘾”;河大周边超市、饭店、书店等商家也及时出手,“你不浇,我不浇,河大咋能挺起腰!

校友”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是深情厚谊、母校情结的象征,饱含着深情与眷恋,承载着记忆与情缘。百余年来,广大校友是河南大学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也是学校事业发展最可信赖、最可依靠的重要力量。在“西兰花之战”中,各地校友不遗余力地支持母校,总浇水量排名第一的上海校友会分会长蔡俊波,更是组织了多个“梭哈群”,在最后一分钟吹响集结号,强力助推河南大学以领先81棵樟子树的优势荣登榜首。他说,“当看到母校胜出的那一刻,自豪感油然而生,‘猗欤吾校永无疆’盈满肺腑。虽然河大学子身处全国各地,但依然团结一心,永葆对母校的热爱与支持。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教职工生必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凝聚智慧力量,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使“团结之花”常开长盛,为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实现百年名校振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