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层基金和险资天然契合
相较于传统的PE、VC,夹层基金更适合保险资金。一方面夹层基金的投资期限较短,比传统的PE(私募股权基金)、VC(风险投资基金)要短,更加匹配保险资金的期限。另一方面,险资往往期望投资的当年或翌年就能够收回一些利息,而且利息能够覆盖当期的成本,而夹层基金正好可以满足险资这个预期。
尽管保险的久期也有十年、二十年的,但险资往往更青睐相对中短期的投资,如3-5年,正好与目前我国的夹层基金投资年限重叠。此外,保险资金的成本从3%-8%不等,只要投资的第二年能够获得一个比如年化7%以上的利息收益,就能够完全覆盖保险资金的成本。而夹层基金一般在翌年就能通过利息满足该回报要求,可以良好地匹配险资的负债端。因此,保险资金通过夹层基金是可以实现资金套利的。所以说,险资与夹层基金的资本属性是天然契合的。
夹层基金本身具有LP属性,从我国已有的夹层基金来看,鼎晖、弘毅、中信产业的LP虽然主要是针对个人或者企业、上市公司。但是随着保监会政策的松绑,陆续已经有一些险资进场,作为机构类LP出现。
保险资金投资的最早几只夹层基金是以PE基金立项的,但其实夹层基金并不是PE基金。伴随保险监管机构对夹层基金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入,以及保险公司投资业务的开展,险资开始参与夹层基金。保险资金或者机构类的资金在我国整个夹层基金的资金来源方面占比还不是很高,但未来一定会加强。单就保险公司而言,对夹层基金的需求还是很强烈的。
从市场上来看,一只夹层基金一般在10亿-20亿元之间,规模不会很大。但相较于信托产品,夹层基金的管理费费率成本更高一些。所以说市场上对夹层基金管理人的价值认可到何种阶段就十分重要。如果投资人认可管理人的价值,就会比较愿意付出一个较高的管理费用,获取一个风险更低的投资收益。如果不认可管理人的价值,则投资人就更倾向于选择类似信托这样的标准化金融产品,并只是支付一个较低的信托托管费用或者是通道费用。
目前,夹层基金的市场正在慢慢打开,但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当前市场上,在中低风险、中高收益的定位上,夹层基金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
从保险行业自身分析,目前保险资管公司已经成立了23家。而保险资管公司发行的很多固定收益类的保险资管产品的实质是十分接近夹层基金的。在这些产品中,整体融资方案中大多已经具备了股权投资,也包含了银行贷款(债权投资),中间欠缺一个7%-10%的产品来补充融资,而保险资管产品的收益本身就在这一区间内,刚好匹配。所以说保险资管产品本身和夹层基金十分相似。
但是保险资管产品配置偏债,追求固定收益;而主动管理能力更强的夹层基金强调债转股,这是保险资管产品和夹层基金的区别所在。
目前的保险资管产品体现出一些夹层基金的特点,未来如更加偏重项目内在价值判断,即向夹层甚至股权投资转变。基于保险资管天生的优势基因,保险资管完全可以做更加主动化的投资;而且保险资管公司没有募资压力,资金比较充沛。因此,一旦保险资管解决了资金端和项目端的上下游问题,而更加关注中游团队的管理能力建设,将成为市场上极为强势的夹层投资机构。管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而且这种管理能力的培养目前保险资管公司自身就可以完成。由此,保险资管内部或许将萌生专业的夹层基金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