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头版再次聚焦小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编者按: 在新年的前两个工作日,《河南日报》头版连续两次聚焦小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旗帜鲜明昭示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拉高工作标杆,提高工作标准,以更强烈的使命担当,以更坚定的拼劲韧劲,以更务实的举措作风,严格自然资源保护监管,坚决行使好“两统一”职责,努力开创河南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巍巍小秦岭,悠悠岁月情。昨日,本报重磅推出《还绿记——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报告》,全景展示了那里复绿于山、修山予民的壮美故事,是我省推进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建设生态文明的典型范例。我们为“中原之巅”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而欣喜,也为这场九转功成、祛除沉疴的攻坚战而振奋。三年时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小秦岭矿区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从“石头上长出草”到“石头上长出树”的衍变,生态修复之路虽然艰难,却通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潜力无穷的美好未来,给予我们诸多启迪。
启迪一: 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生态保护的骨头再硬我们也一定能啃下来。 背水一战封堵“火山口”、多次挑战不可能、那个难“想想都出冷汗”……生态修复的成本有多高、难度有多大,经此一役,小秦岭人感受真切,“绿色”来得如此不易,才会倍加珍惜。中原大地上,这样的故事何止于此:我省大力实施“四水同治”,多条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赏心悦目的生态河、景观河、幸福河;安钢把低碳经济作为新的效益增长点,一个“满目皆绿”的现代化钢厂与城市和谐共生……岂曰无碑,山河为证;岂曰无声,绿海即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迎来了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但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清醒认识到,还有不少难关要过,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症痼疾要治。像小秦岭修复生态环境一样,发扬钉钉子精神,瞄准目标持之以恒,就能啃下最后的硬骨头,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启迪二: 各级政府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发挥好“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 召开专题整治工作会议,连续两年将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列入全市攻坚战,派专人任要职担重任,领导干部带头坚守在深山岗位……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汇聚起生态复绿的强大合力,才使得小秦岭重新披上“绿装”。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个关口,面对“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建设森林河南动员大会吹响号角,力争五年增绿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这个目标,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政治责任体现在狠抓落实上,把担当精神体现到实际工作中,按下生态文明建设“快进键”,绿色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启迪三: 算经济发展的账,必须把生态修复的成本算进去,要算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 只要把眼前利益与生态修复放在天平上称一称,就能掂量出平衡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生态是一笔“脆弱的财富”,我们对环境的欠账,迟早是要还的,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其实是最不经济的。奏响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鸣”,还要靠科学谋划和艰苦奋斗,精准把脉、精准施策,走多业并举、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路子,既修复生态环境,又拓展城市空间,取得生态、社会、经济等多重效益。
像养孩子一样悉心种树植绿,确保每一棵树都能活下来,小秦岭人的这种造树情愫,寄寓了一种价值,即“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美丽中国要永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位置不可替代,越早学会与它共存共生,我们才能越快把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幸福生活拥入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