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安置点消失不见 农民工一席一被夜宿桥下

10.10.2015  11:24

从2012年起,东方今报记者连续三年探访露宿立交桥下的农民工,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些年,立交桥下成了他们在这个城市“固定的家”,这里发生的故事像一首循环播放的曲调,只是每年都被填进了新词。

又是一年露重更深,记者连续第四年来到立交桥下。那里,还住着“那些人”。

□东方今报记者 刘羽/文张晓冬/图

【回顾】都市立交桥下 除了风还有啥

2015年10月5日晚10点半,郑州市东风路中州大道立交桥下,睡在那儿的农民工娄小修遭车辆碾轧拖行,生命垂危。三天过去了,依然没有找到肇事者。无力支付医药费的娄圆,打算将父亲接回老家保守治疗。

2012年12月13日,立交桥下的农民工刘红卫悲剧发生之后,东方今报就特派三路女记者,分赴郑州市内多处立交桥下,关注农民工兄弟的“桥下”生活。2013年冬天第一场雪后,记者深夜两赴立交桥下。那一年寒冷的冬夜,安静得不像话。桥下,已没有裹着旧棉被、卷着破大衣的农民工。

2014年10月12日、13日晚,记者三访立交桥下,那年,桥下又住上了人,又有了新故事。

【探访】一张凉席一床被 他们仍把这儿当“

10月8日晚,寒露,记者四探立交桥下。东风路中州大道立交桥下,十来个农民工躺在地上,裹着被子,已经熟睡。

时间:10月8日22点10分 地点:东风路中州大道立交桥下

8日晚,刮起了风,温度在12℃上下徘徊。东风路中州大道立交桥下路南,一位刚来郑州打工的小伙儿早早钻进“被窝”,玩起了手机。

一张凉席、一床薄褥子和一条旧棉被几乎是他全部的家当。“别拍我,别拍我,多不得劲。”见到记者,小伙儿先开了口。他刚来郑州两三个月,平时打零工,住在桥下是为了省钱。

前几天一个老汉被车撞的事儿,我也听说了。当时他住在路北。”小伙儿说,他住路南,“这边有围挡拦着,还算安全。”说罢,小伙儿慢慢躺下,用旧棉被裹住了头。

在他周围,还躺着十来个已经熟睡的农民工,都用棉被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西侧桥墩旁摆着台饮水机,据说是去年夏天好心人送的。当晚,饮水机里没有水。

时间:10月8日22点40分 地点:郑汴路中州大道立交桥下

风声伴着汽车喇叭声,扰乱了夜的静,但却扰不乱桥下熟睡的农民工。路口北边围栏处,两张铺好的“单人铺”,东边的一张铺空着,被子胡乱放着。靠西边的地铺上,一位老人仰面朝天,盖着被子,已经熟睡。

老人身子左边,塞着几件深色的衣服,枕头边放了个双肩背包。离老人的“床铺”一米开外,摆着一双黑色布鞋。看样子是老人刻意摆放的,大概是要提醒转弯的车辆,“桥下睡着人”。(如图)这个路口,大货车、渣土车时不时“轰隆隆”开过,有的开着大灯,有的不停鸣笛。车轮卷起的尘土和着风,吹得路边的树叶哗啦啦地响。桥下,老人就这么安静地睡着,不翻身,也没用被子裹着头。

时间:10月8日23点20分 地点:解放路立交桥下

这是个很特别的地方,农民工兄弟们都习惯到这里等活干。不同的是,大多数农民工都是白天来,晚上走。只有少数人晚上会在这儿过夜。

相比其他立交桥下,解放路立交桥下的“”就相对“豪华”,旧门板、旧沙发,还有破烂的单人木床。“桥下堆的烂椅子、旧桌子都是长年在桥下住的几个人捡的,堆成了山。有时候会有好心人给他们送点吃的。”附近一商铺老板说。“三四年了,每天晚上都有十来个人在桥下住着。他们基本上都是流浪汉,白天黑夜在这桥下窝着。”附近的环卫工人说,“这里有个老人是最近两个月才住在桥下的,身体不好,听说是从外地来郑州打工的。

【失落】消失不见的 农民工安置点

2012年冬天,郑汴路中州大道立交桥下农民工刘红卫死亡。悲剧发生之后,中州大道农业路立交桥和东风路立交桥下的农民工,分别被安置到了两处免费农民工安置点。

2014年10月,记者曾走访农业东路与龙湖外环西路交叉口西南角和中州大道丰产路北侧的两处农民工安置点,发现农业东路上的安置点已被拆除,而丰产路北侧的安置点,成了一家企业的办公地点。

2015年10月8日晚,记者再次来到农业东路与龙湖外环西路交叉口,原先农民工安置点的位置,只有建起的高架桥和围起的蓝色围挡。

9日凌晨,记者来到中州大道郑汴路立交桥附近的凤凰台街道外来务工人员保障服务站,这里有一间农民工房间,里头有十多个上下铺,住着十多个农民工。“只剩这儿还有几张床,原来立交桥边儿上的安置点都没了。”当晚,一位农民工说,住在桥下的农民工大多不知道哪儿有安置点,“他们还以为是要被送到救助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