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示范区明确定位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创新中心

19.10.2015  09:23

      “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个新瓶,就得装新酒。”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委会干部向科技部调研专家介绍情况时,这句话特别洪亮。

      作为历史悠久的重要工业基地,天津一直以来在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上“动手”能力强。凭借此,天津示范区明确定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放大优势

      形成主导产业

      相比老总身份,唐啸鸣和李仁举看起来更像大学老师。他们外表儒雅,讲起技术专业细致,字字透着真心的热爱。这种印象正呼应了他们名片上的“博士”二字。

      唐啸鸣是天津纳微华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们开发的先进涂层技术能给刀具、模具等穿上“铠甲”,不仅延长其使用寿命,还能减阻降噪。李仁举担任董事长的天远三维(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国内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级动作捕捉系统。它以高性价比优势不再让三维制造领域的国外产品独霸市场。

      像他们一样的“技术型”老总在天津示范区还有很多,他们看好这里制造业底子厚,转化成果更是得心应手。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这个优势,不断放大优势、推出系列政策增添吸引力的同时,借机“塑型”产业,不再来者不拒,而是注重产业选择。

      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贾堤对《经济日报》记者说:“只要企业愿意来,不管什么产业都让它进来的招商引资阶段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让示范区的每一个区县都有一个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形成小的产业集群。这对整个示范区产业发展,对构建创新服务体系、吸引人才都非常有利。”

      要把示范区优势放大,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和项目落地,需要更加前瞻而系统的规划。

      今年年初,天津市政府正式印发《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规划方案》,提出大力建设“一线、两带、一城”的产业聚集区。“一线”即京津科技新干线,从北京中关村到天津滨海新区,借助首都创新资源,构建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轴线。“两带”即围绕京津科技新干线主轴延伸形成的两条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转化带。“一城”指依托中心城区高端工业布局及都市工业园区、科教资源聚集区等空间载体。

      在规划中,“一线、两带、一城”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重点都已经明确。天津示范区的产业“新瓶”有了更清晰的外部轮廓和更深广的内部空间。

      经过多日调研之后,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房汉廷总结出了天津示范区当前发展的主脉络:“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放弃了原先补齐自己短板然后再去发展的局限思路,不再面面俱到撒胡椒面,而是利用长板理论,利用系统的理念把长板做得更长,通过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的聚集形成创新‘尖点’,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推出“通票”

      解决融资难题

      “旧轮胎利用能带动数千亿的经济产值。”坐在公司宽敞的会议室里,天津海泰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用自主技术将废轮胎胶粉改性沥青,已经在我国铺出了近2000公里的公路,不但性能更加优异,而且能降低铺路成本20%以上,让“黑色污染”变废为宝。去年,这个科技小巨人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

      向海泰环保这样技术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小巨人企业目前在天津已经超过3400家。“天津示范区有两大任务,一个是产业选择,另一个就是企业培育。”贾堤说。目前,天津示范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超过6万家。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突出成效让天津吸引许多地方前来考察学习。“这种关注既构成动力,也带来压力,要进一步做好,只能更加求新求实。”贾堤感慨地说。

      今年6月,天津示范区在全国率先推出“创新创业通票”制度——将政府从第三方服务机构购买来的服务创新创业的诸多服务“浓缩”成一张“通票”,按需免费提供给创新创业者。首批“服务包”含初创企业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新三板挂牌企业服务、分析测试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等5类。

      这种创通票制度针对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以往,企业要想从管理部门获得补贴和支持,需要经历一个申请、等候的时期,往往远水难解近渴,造成了困扰企业的融资难和政策兑现难两大难题。

      相关管理人员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需向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券商等支付服务费用,上市后再申领相应的财政补贴。有了创通票,企业无需自己垫资购买以上服务,而是凭票支付。等确认企业的需求被有效满足后,相关服务商就可到定点银行十分便捷地兑现资金。为了保证创通票的良性运转,天津示范区还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及争议解决渠道,失信企业将进入“黑名单”。

      这种创通票让天津示范区的公共服务挺进了“互联网+”的轨道。一张通票带来企业受惠提速、政府职能转变、科技服务业活跃的“连锁反应”。自试行到今年7月初,创通票已发放了400多份。

      天津示范区在培育企业方面不断强化措施的“层次感”。贾堤介绍,从今年开始的5年里,他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主攻“壮大群体”;对基础已经巩固的小巨人企业注重从产品、商业模式、市场创新、品牌塑造等方面提升发展,对于科技领军企业,重点放在加强国际影响力。

      提升能力

      建设创新载体

      “棉3”是天津人对有近百年历史的天津市第三棉纺织厂的亲切简称。它从两年前开始改造,斑驳的旧厂房现已变成格调不俗的创意街区,“M3创空间”就坐落其中。

      “M肯定不再是‘棉’,而是maker、manage、money等等。”天津棉三创意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征边说边带记者步入其中。只见几位年轻的创客正坐在电脑前忙活着,桌上摆着一些头戴式显示器、智能开关等仪器和设备。其中一个创客告诉记者,他们的年龄都在20岁左右,是在校大学生,因为志同道合,所以凑在一起想做一款智能产品。

      “这里不是简单的租房子,而是一定要有未来发展,能产生经济效益。”问及运营模式,刘征脱口而出:“我们作为这个创意园区的运营方将有4项收入:房租;对创新创业者的增值服务;政府补贴;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投资园区好项目得到的回报。”

      在天津示范区,像这样以市场化机制运营的新型众创空间越来越多。在艺术气息浓厚的460国际设计艺术园区,记者见到了艺科美家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王宏运。之前,这位满怀设计理想的年轻人在家待了3年,跟几个人合弄了个设计“作坊”接些小活。虽能维持,但他总感觉使不出全劲儿。作为入驻项目进入460国际设计艺术园区开始孵化后,他一下子觉得视野更开阔了。“感觉自己像舞台中心的演员,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设计才干。这里的服务人员就像我们的经纪人,行政、管理、金融等很多琐碎的、我们不擅长的事都交给他们做。现在公司成立1年,有300万元左右收入,一直稳中有升。”王宏运说。

      9月1号,为加速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天津高新区在全市率先推出《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若干举措》。这个政策“组合拳”亮点不少:设立每年2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推动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支持“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和集群注册,允许众创空间内按工位注册企业;支持企业利用自有的工业房地产、商业房地产建设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设立专门支持创新载体建设的天使基金和创投基金。

      “到2020年,我们力争打造100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贾堤说。在他看来,示范区最关键的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生态系统的构建,他们目前的所有工作都紧紧围绕这个核心。

      9月8日,坐落在天津示范区的中国结构第一高楼——天津117大厦封顶。这座新地标高耸入云,汇集了众多高新技术成果,对示范区的创业者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指引和寓意,寄托了他们对创新创业的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