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大江千斛水 研为翰墨颂师恩

24.10.2014  13:11

  当我漫步在美国长岛的沙滩上,面对着浩瀚的大西洋,遥望苍穹,飞扬的思绪一次次把我带回自己曾经学习、工作20余年的河南大学。河大是我梦想的起航点,也是我放飞理想的地方,我深爱着那里的一草一木,还有悉心培育我的老师们。尤其令我难忘的,是曾给我指点迷津,改写我命运的导师———宋纯鹏教授。

  1990年我考入河南大学生物系,当时的生物系重建不久,加上我们刚入校的新生才满四届,大部分教师都很年轻,但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让我们深感自豪。我清楚记得,河南大学80年校庆举办的成就展中,在全校承担的数量有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生物系占了3项,其中一项就是年龄不足30岁的宋纯鹏主持的。从此,宋纯鹏这个名字在学生中广泛传开。1997年,在他的主持下,河南大学植物学顺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成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实验室规模和人员也不断扩大,我有幸成为他实验室中的一员,从此和宋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初到实验室时,对前途一片迷茫。因为毕业后的几年主要从事辅导员工作,很少涉猎科研和实验室管理,所以曾几度想放弃。那时,我正好有机会到设备实验管理处从事管理工作。去留之间,我必须做出选择。宋老师对科研的献身精神以及取得成果后的快乐感,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我,尤其是他对科学研究的前瞻性以及对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美好描绘,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迎难而上,毅然选择留下来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后来,作为主要完成人,我参与了他主持的国家基金项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过氧化氢作为信号分子参与植物激素脱落酸诱导的蚕豆气孔关闭,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我感受到了科研带来的快乐以及生命科学的无穷奥妙,从此展开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新篇章。1999年,我成为宋老师的一名硕士研究生。
  2002年,在宋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下,我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当时他正在美国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电子信件成为我们师生之间进行科研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2003年初,宋老师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和发展的好机会,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实验室,而我又成了他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培养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当时河南大学还没有申请到植物学博士点)。此时,宋老师经过几年的国外科研锤炼,已在《The3Plant3Cell》、《美国科学院院报》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奠定了他在植物逆境信号转导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其学术思想也更加活跃。在我博士论文选题时,他大胆地建议我选择从分子遗传角度探讨活性氧信号转导机理。这对我无疑是一项既艰难而又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宋老师不厌其烦地帮助我设计课题,从一个最简单的PCR实验开始,细心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常规技术,这为我后来能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奠定了基础。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宋老师是把培养学生作为己任的一位好导师,我切身感受到了他对学生的责任。“多阅读文献,拓宽学术视野,追逐国际最新前沿,做到科学求真”。宋老师是这样做的,同时也对我们每个学生这样要求。每周一次的Lab3meeting,他让我们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而且探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每次的讨论会都会加深我对国际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一定了解,自然就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的博士论文一部分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The3Plant3Cell》上,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从开始的茫然无助,到现在的独立自主,宋老师带着我一步步走向成熟;是他的辛勤汗水,铸造了我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自主能力,是他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如何做学问。

  2007年春天,正值每年一轮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关键时期,为了培养我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宋老师提出让我申报基金项目,而我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因为我从事的研究课题都是宋老师主持的重大项目,自己从来没有撰写国家基金项目的经历。宋老师从一个战略家的角度给我指导和启发,使我很快形成了新的思路,并把写好的基金初稿给他修改。当我拿到他的修订稿时,发现不管是研究内容和目标,还是方法和步骤,都已经脱胎换骨。甚至一些标点符号和科学用语,他都加以推敲修改,写得清清楚楚。那年,我顺利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这无疑在我的科研生涯上又是一个新的起点。2007年11月,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创新人才项目进行答辩申报。当时,申报人数很多,并且强手如林。宋老师由于出席一个学术会议没能参加我的答辩会,可他始终关注着我的项目申报,并在我答辩前的一刻还用短信方式叮嘱和鼓励我,从而增加了我参与竞争的勇气。在他的指导下,答辩工作顺利,最终取得了资助。在宋老师的直接指导下,实验室年轻老师在科研上迅速成长,多数老师都作为主持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正是宋老师宽广的胸怀和人格魅力,把实验室老师和他的学生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我从他身上学会了如何做人,同时也看到了一个科学家所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感。

  在宋老师的鼓励和推荐下,我现在美国能源部一个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仍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我的工作和生活。回想起与恩师一起工作的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昨天。我深深知道,我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凝聚着恩师的心血。尤其老师对知识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我领悟了很多。“学无止境,境如生命”,这是恩师追求生命科学的境界,也是激励我不断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