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力捕捉售假人员 浙江网络打假见成效

16.11.2015  11:11

      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侵权假冒商品出口提供了 “沃土”,2015年浙江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专项打击行动,采用大数据锁定和分析线索、多部门联合打击等创新性的方式打击网络售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网下贸易性质不太一样,网上售假可能销售平台在杭州,产品在广州,而销售在北京,怎么去打击?可能就需要采用新的方式。” 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徐高春说。

      浙江省是出口大省,也是电子商务大省,而侵权假冒物品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流通模式,具备了制假隐蔽、售假便捷、打假困难的特点,对监管提出了比较大的挑战。

      徐高春表示,针对这些情况,浙江省在今年开展 “云剑行动”,首次利用“双打”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创新了工作方式,由省公安厅牵头,省工商、质监、食药、新闻出版广电、通信管理、邮政管理等部门配合共同开展打击,破解了以往案件查处过程中打击手段比较单一、各成员单位之间配合不够紧密、案件移交不顺畅等问题。

      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分析研判线索成为此次行动的一大亮点,也是浙江省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开展网络打假的另一项重要尝试。

      徐高春介绍说,在以往网络售假案件侦办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大数据分析,把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上平均控制14个账户以上,通过滚动使用和不停冒用他人身份开设店铺,呈现组织化、职业化特征的长期售假人员线索确定为 “头部人员”,并最终摸排出“头部人员”线索380条。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从查实情况来看,线索准确率较高,目前已有45.79﹪的线索得到查实处理。

      数据显示,专项“云剑行动”打击期间,浙江省全省共立案侵犯知识产权类案件16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00名,涉案总价值8.17亿元,对净化出口环境、维护浙商形象起到了良好作用。

      “侵权假冒行为的产生根本还在于品牌意识淡薄,下步探索建立网络打击综合治理方式,对一些产品质量较好,有强烈转型意愿的企业,联合电商平台给予扶植,帮助他们创立自主品牌,从源头上治理造假售假问题。” 徐高春说。

      另外,浙江省还将探索建立信用大数据,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网络平台企业对因为制假售假而被查处的人员,在网店开设、经营许可、融资贷款等方面予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