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三个消防系统

13.01.2016  10:46

世界上第一支私家消防队,可能是罗马奴隶主克拉苏组建的灭火队。而世界上最早的专业化公共消防队,则诞生于中国的宋王朝。宋代城市化急速发展,在人口、民居、商铺密集的城市,火灾是大患,对于专业性的消防服务有迫切的需求。同时,宋朝也是极注重政府公共职能的时代,比如针对贫困人口的生老病死问题,宋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国家福利制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支职业化的国家消防队率先出现在宋朝的城市中。

  仔细说来,宋朝具有城市消防职能的部门,可以分列三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负有消防责任的基层行政单位,比如城市中的“”,各个“”的主要职责就是防盗与防火;再如“”,镇官的职能除了收税,也要“管勾烟火公事”。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官也负有防火之责,这是传统的“火政”。

  第二个消防系统是民间设立的街道防火组织,如“水铺”、“冷铺”、“义社”。南宋时,福建延平府郡城就设有潜火义社,因为“不出于官,故以义名”,在宋代,但凡以“”字冠名的组织,基本上都是民间自发成立的公益组织,如义约、义役、义庄。延平府的潜火义社是郡中士绅倡立的,义社有募捐而来的资金,购置了消防器械,在城中设立了东隅、西隅、中隅、北隅四个巡警点。义社还选举了社首,制定了规约,加入义社的有工匠、丁壮,“皆听命于社首”。平日义社会举办赛神会之类的联谊活动,碰上火警,则“彼此相应,不号召而集,不顷刻而至,不争功,不邀赏,此义社规约也”。嘉定年间,温州民居失火,郡官“率官兵并厢界义社前往救扑”,可见温州也成立了潜火义社。

  第三个系统就是职业化城市消防机构,宋人叫“潜火队”或“火隅”,列入军队编制。由于宋代没有义务兵役,而是实行职业军人制度,当兵是志愿入伍、入伍即领薪的职业。潜火兵以灭火为职业,平日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

  宋代的专业消防队最早应该出现在北宋的京城。据《东京梦华录》“防火”条记载,汴梁城内的街巷,每隔三百步设一所“军巡铺屋”,每所铺屋置“铺兵”五人,负责“夜间巡警”。又在城中高处修建“望火楼”,“楼上有人瞭望”,楼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还有“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等消防设备。一发现哪处起火,马上驰报,潜火兵即刻出动,“汲水扑灭,不劳百姓”。宋仁宗时,枢密院副使狄青家举行“夜醮”(祭拜鬼神),大举烛火。东京望火楼的瞭望兵见狄府“骤有火光”,以为发生火灾,不敢怠慢,立即“驰白厢主,又报开封知府”,很快一大队潜火兵赶到狄府,才知道原来是一场误会。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开封消防系统的反应之快。

  后来临安建成比北宋东京更完善的消防机制。据《梦粱录》,南宋后期,临安街道每隔二百余步,“置一军巡铺,以兵卒三五人为一铺,遇夜巡警地方盗贼烟火”。建望火楼,高四十尺,日夜驻兵瞭望,发现烟火即拉响警报。

军巡铺与望火楼的主要功能是消防报警。宋政府还将杭州城内外划成二十三个消防区,各区设置一个“火隅”,各隅视区域之大小分别配备消防官兵一百至数百员,负责本区域内的灭火。“火隅”有点像今天的消防中队。

  杭州还有七支直属于临安府的潜火队,分别是水军队、搭材队、亲兵队、帐前一队、帐前二队、帐前三队、帐前四队,每队各配备一二百名消防官兵,负责全城的消防任务,相当于今天的消防总队。从其名字可以判断,南宋消防队的分工已经非常明确,有专门负责“搭材”的队伍,有专门负责喷水的队伍。

  此外,还有一支由三百名殿前司精兵组成的潜火兵也归临安府统辖,这是当时最精锐的特种消防兵,估计关键时刻才派遣上火场。

  杭州城内外有二十三个火隅、七支潜火队、一支精锐特种消防兵,再加上驻扎在临安城外的消防部队,钱塘、仁和两县管辖的四个消防机构,算下来,城市人口超过一百万的临安府,共有专职的消防官兵五六千人。“临安城郭广阔,户口繁夥,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巷陌壅塞,街道狭小,不堪其行,多为风烛之患”,全靠这支专业的消防部队维护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