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开启新时代一流学科大学人才建设新征程

27.01.2018  10:27

寒冬腊月,河南大学的校园却是春意暖暖:2018年1月25日,河南大学人才工作会议在该校金明校区举行。

这是河南大学站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谢伏瞻‘双一流’建设工作调研座谈讲话精神和对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大学建设重要批示精神,学校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表示。

精准施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河南大学举行人才工作会议。5年来,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兴校”战略,以服务学校建设发展大局为目标,以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创新人才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为动力,先后实施了“攀登计划”和“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杰出人才引进与培养成效显著。5年来,学校共引进双聘院士、学部委员、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等19名。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优青、青年千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名。获批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原学者6名。聘任省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黄河学者、校特聘教授近160名,高层次人才聚集效应逐步凸显。

教师队伍博士化水平明显提高。5年来,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原则,新增加原“985”高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海外留学归国、急需专业博士700余人。目前,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较2013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人才队伍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实施“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努力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5年来,从海外直接引进高层次人才40余人,选派一年及以上出国研修人员近300人。具有国(境)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人员比例稳步提升。

主动作为:开启新时代人才兴校新征程

当前,我国正在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河南大学作为一流学科大学建设高校,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不容错过。

站在一流学科大学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大学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深入推进人才兴校战略,为圆满完成“双一流”建设任务,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河南大学将实施好人才队伍建设“四大工程”。卓越人才引领工程——

大力实施“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过去的一年,河南大学不拘一格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教授,国内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或相当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全职来校工作。今后,河南大学将努力造就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外知名学者等学术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能够满足学校一流学科大学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加大省校特聘教授、黄河学者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河南大学根据学校和学科发展需要适当提高选拔标准、聘期任务和岗位待遇,给予用人单位适当自主权,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提高聘任要求,配套提供津贴、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同时,在一些特殊学科领域和特殊岗位设立终身教职岗位。

拓展全职引进外籍教师渠道。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措施,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全职引进海外学术大师和学术骨干到校工作,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考评机制,提供富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

柔性引进杰出人才。加大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学校流动编制有关政策,积极“柔性”引进海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专家来校工作。在来校工作时间、方式和内容的选择上不拘一格,只要是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有利于学科发展的,都可以采用。优秀青年人才引育工程——

优秀青年人才是一所高校的未来。河南大学以入选一流学科大学建设行列为契机,充分利用国家、省和学校的相关人才政策,储备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

实施青年英才培养计划。河南大学以培养“四青”人才为目标,每年引进、遴选一批具备申请“四青”实力和潜质的人才,自然科学领域年龄在33周岁以下、人文社科领域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使学校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实现国家优青、青年千人计划、青年长江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杰出人才的迅速突破。

实施海外优秀青年引进计划。积极引进在海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博士、具有一个聘期研究经历的博士后,引进和培养一大批具备广阔世界眼光、熟悉国际学术前沿、掌握国际通行规范的青年人才,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他们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提高学校国际影响力。

实施青年教师海外名校名师访学计划。完善教师出国留学选拔、审批和管理制度,拓展教师单位公派出国留学渠道,提升交流层次。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到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实验室与一流科学家合作开展合作研究,增强海外访学计划的头雁效应。专职科研队伍扩展工程——

科研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未来几年,河南大学将加强各学科的科研力量和师资储备,进一步扩大专职科研队伍规模和质量的提升。

实施基于研究平台专职科研人员聘任计划。下一步,将完善人事管理办法,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建立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教师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分类激励。同时,建立良好的评估体系和退出机制。

大力招收普通博士后和师资博士后。河南大学现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招收范围涵盖了学校大部分学科。2017年,河南大学修改博士后相关文件,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进站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为学校科研力量的提升和师资队伍的补充积蓄新动能。

实施外国留学生来华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究招聘计划。未来几年,河南大学将依托博士培养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单位,吸引海外优秀留学生来校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拓展全校科研人员队伍来源渠道,开阔国际视野,提升科学研究前沿水平。管理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工程——

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上,河南大学提出三项措施:一是积极选派干部到国(境)外高校研修培训。开拓国际视野,全面提升适应一流学科大学建设需要的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二是加强干部队伍的考核评价。坚持事业为上、突出实绩考评,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推动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对考核中存在突出问题的班子和个人,及时谈话提醒、督促整改。三是完善干部队伍能上能下、双岗互换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实施办法,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队伍。

新时代、新任务、新征程——一幅河南大学人才建设新蓝图,正在河南大学人手中浓墨重彩描绘开来。

奋力开创人才建设工作新局面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

国家进入新时代,河南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新征程,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人才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战略工程,需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需要大胆改革、攻坚克难,更需要长期努力、坚持不懈。

人才工作关乎“双一流”大学建设成败,必须扎实做好。在建校105周年大会上,河南大学提出“一流大学要有一流人才”“要始终把师资建设作为第一工程”的基本理念。下一步,全校上下要牢固树立一个理念,即人才兴校战略要突出一个“”字,这是学校所有战略中的主体战略,是基础性战略、根本性战略、引领性战略,是第一战略、核心战略。我们务必要认识到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作为,不懈努力。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大人才工作格局。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教学和科研,也需要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各类人才都重要。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求,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龙头,坚持高端引领,统筹学校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每个岗位都需要人才,每个人都可以成才的大人才工作格局:一要重点突出高层次拔尖人才;二要统筹抓好各类人才建设;三要优化人才工作制度环境;四要提供充足资金资源保障。“人是最宝贵的财富,对‘人’的投资就是最大的投资。”经济支撑是我们打造一流人才队伍的重要基础,要增强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学校人才工作各项安排部署落地生根。一切工作不落实就是空话,就是形式主义。学校人才工作的安排部署、目标任务、政策措施非常明确,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按照既定要求,结合本部门本学院实际,落实到工作中去。这是学校事业发展对全体河大师生的更高要求,也是全体领导干部对学校的庄严责任。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党委、行政要加强对学校人才工作的领导,并结合实际不断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机制;二要夯实责任分工。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强化服务、提升工作水平;三要充满热情感情。条件是自己创造的,而不是等来的。我们更应该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特事特办、快事快办,要用心想事谋事,用心干事成事,全校上下统一思想,齐心协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提供强大人才支持和不竭发展动力!

统筹协调形成人才工作强大合力

□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建设一流学科大学,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对河南大学而言,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就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新时期全局性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学院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没有学院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要结合“放管服”改革,扩大学院自主权,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进一步放权,把学院建设成为承担一流大学建设的坚强实体。做好人才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各用人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于做好人才工作负有重要责任。学校将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细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工作实绩,以及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

创新人才工作方法。目前,学校已经实施了涵盖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师资博士后等类别的人才政策,全校上下要利用好这些人才政策,主动出击,多策并举,广招天下英才。要完善信息发布渠道,要重视以才引才,要通过合作共建吸引人才,要选树先进典型,坚决杜绝“等人上门、靠天吃饭、精神懈怠”等现象。

营造良好用人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什么是良好的人才环境?一是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我们要培养良好的人才工作软环境和积极向上人才工作文化,让每一个创新种子都能够发芽成长。也就是说,不仅要为优秀人才提供优厚生活待遇,解决后顾之忧,还要依托校内科研平台,利用好世界一流学科,并辅之以配套的资金、设备、服务支持,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条件支撑。二是营造鼓励创新的学术文化。在全校形成一个尊重科研规律开展科技创新,营造鼓励创新的轻松环境、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三是要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要进一步强化为教师服务的意识,以人才为本,多为人才着想、多解人才之难、多办人才之需。保证人才管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围绕人才成长,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如何发挥潜能、发挥作用,做好服务工作,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目标,把专家人才的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工作的重要标准。通过周到细致的服务,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以一流的工作引进一流人才

树立人才强院思想,不拘一格引进高层人才。生物学作为河南大学首批进入一流学科建设的学科,多年来建立起“以人才引人才、以平台引人才,做好高层次人才贴心服务”的人才引进机制,逐步建立了一支由国家杰青、长江学者、青年千人、中原学者、河南省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特聘教授、黄河学者、校特聘教授组成的结构合理学术群体。

搭建科研平台,以事业吸引人才。学院注重科研平台的搭建,先后申请获批了植物逆境生物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点科研机构,使专家来校工作有事可做,利用这些平台大有可为,从而吸引高层次人才愿意来校工作。

利用来校高层次人才人脉,以人才引进人才。学院鼓励已经来校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不断从相应学术圈里发掘有意向调换工作的高端人才。通过这种方式,先后从中科院系统引进“百人计划”专家、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引进学术骨干等高层次人才35人。

提供周到服务,以感情吸引人才。凡是有意向来校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从开始接触,学院就给予热情周到的服务。专家来校工作后,全面帮助专家解决生活、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遇到的问题,让专家能够深切感受到学校的关心,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万师强)

坚持外引内培两手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把教学科研做在山川、河湖,做在乡村、社区是河南大学培养一流地理人才的特色,多维度国际化育人是河南大学地理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

地理学围绕“顶天立地”展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顶天”是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立地”是服务国家和河南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对比,总结短板与不足,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青年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优化人才发展体系,构建人才汇聚平台。以学校人才发展体系为依托,制定一流学科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围绕学科发展定位和优势方向,构建高层次人才汇聚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制度环境和学术人文环境。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多学科支撑,大项目牵引,强化地理信息科学在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持续推进“经济地理国际合作团队”“自然地理合作伙伴计划”和CPGIS中部基地建设,支持青年教师与学生到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实验室与一流科学家开展合作交流。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秦耀辰)

培养“四青”人才助推双一流建设

国家优青”“青年千人”“青年长江”“青年拔尖”为代表的“四青学者”是高层次人才中最有希望和潜力的一部分,我们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尤其重视“四青”人才的培养。

长远谋划,制定全覆盖的人才培育计划。根据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对特聘教授(课题组长)、中青年教师、青年博士制订不同的培育计划。有计划、有梯队,是近几年实验室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理念。

建立团队,把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围绕高层次人才,建立团队,促进人才成长。实验室实行课题组制度,特聘教授任组长,青年博士都归属不同的课题组中,建立特聘教授和青年博士共同成长的团队。通过这些措施把“人才培养—团队组建—平台建设”统一起来,促进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

实验室考核和个人发展规划并重。实验室对课题组长、青年博士都制订了具体、严格的考核标准,强调把个人梦想和实验室发展结合起来。在整体规划下,坚持“一张蓝图抓到底”,最终实现突破。

实施捆绑计划,培养与引进并重,打造青年人才成长快车道。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青年学者,到国际顶级研究小组进行实质性科研合作学习。一方面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国内顶级研究小组和国际大师建立密切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吸引、引进优秀人才。

(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杜祖亮)

以国际化人才打造国际一流学科

我们人才工作重点就是国际化,为此实施以下五条途径:

国际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是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没有国际化,就不知道什么是国际一流学科,没有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就没有学科建设的国际化,当然也就没有国际一流学科。

人才队伍国际化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我们引进高端海外人才团队,只是国际化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本土化人才的国际化发展,我们最终目标是内外无差别,教师队伍主要成员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人才队伍国际化的判断标准是学术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目标是中国问题的研究,内涵是学术理论的创新。只要我们是以中国问题为对象进行的理论创新,其结果必然是中国经济学的诞生,是学科建设的国际一流水平的实现。

为国家全球化发展战略服务。随着美国逐步退出全球化体系与中国全面接手全球化体系,中国的学术研究必须为国家的全球责任提供理论支撑,我们的学术研究国际化必须为中国人主导全球学术界做好准备。

坚持党管人才,发挥党组织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服务作用。经济学院行政主要领导负责人才的引进,党委主要领导负责提供各种服务,积极协调各种关系,让人才有一个舒心的环境。(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丙涛)

以学科建设需求为用人导向

我们以学科建设需求为导向,念好“”“”“”三字经,抓好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三个环节。

突出“”字,选好引对高端人才。结合学院定位和学科条件,我们把准人才引进的必要性、急迫性和适宜性,确保引进的人才都是最必要的,最适合的。一是深化认识,确定人才需求;二是精心谋划,组建评委组织;三是认真考察,选对录用人员。

突出“”字,促进教师成长成才。围绕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推行“三个工程”,激发青年教师内生动力。一是“入职导航工程”。实行新进人员导师制,指定老教师和学术带头人担任新入职人员导师,进行“传、帮、带”。二是“骨干助长工程”。三是“国际能力提升工程”。当前,学院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达到40%,一大批教师通过学历提高、出国(境)研修等,教学科研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突出“”字,提高人才质量。充分运用职称评审、条件待遇和环境影响等杠杆因素,营造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的竞争氛围。一是发挥职称评定的导向作用。二是发挥条件待遇的激励作用。三是发挥环境氛围的影响作用。坚持举办科研讨论班、科研汇报会等活动,在学院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促使高层次人才自我加压,主动进步。

(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冯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