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李白凤先生三部著作
在李白凤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河南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了《李白凤新诗集》、《李白凤小说集》、《李白凤诗词集》。这既是对李白凤先生最好的纪念, 也是给广大读者及研究者提供一套相对完备可靠的版本,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李白凤先生的文学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李白凤先生,原名李象贤,又名李逢,曾用笔名李木子、鹑衣小吏等。先生出身书香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皆为清代举人;大伯父李立元为清代翰林;父亲李立成(1872~1944), 光绪辛丑年优贡,京师大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科,曾任贵州都匀府教授、贵州高等学堂教授,四川南充、广汉知事,北京司法部科员,察哈尔宣化、 蔚县县政府承审员、科员,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等。
李白凤1914年3月14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四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后随父亲到北平, 6岁时入南草场第十三小学学习。父亲博读经书,擅长书法,尤嗜吟诗填词,余暇常教李白凤临帖习字,背诵诗文。父亲的老友姚茫父、陈师曾等名流,亦常来家中谈诗论艺。少年时期的李白凤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了热爱文艺、勤奋向学的良好品性。
1930年,李白凤到青岛铁路中学读书。时任该校国画教员的孙沾群先生为青岛著名书画家,工诗文、精篆刻,对李白凤悉心教诲,獎掖有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白凤因带头闹学潮且在天津《大公报》 发表文章等被学校勒令退学。后转入青岛市立中学读书。这段时期,李白凤在进步人士杜宇开办的荒岛书店结识了臧克家、于黑丁、崔嵬、吴伯萧等文艺同好,并开始在《青岛时报》 上发表文章。
1934年6月,李白凤考入北京民国学院中国文学系。此后,在林庚的影响下开始学写新诗,并经其介绍常去苦雨斋拜访周作人先生,深得先生赏识,在学养识见方面受益匪浅。 当时,刘节先生兼职北平图书馆金石部和故宫博物馆,作为老师,除对李白凤多有指点外, 还给于其研究上诸多方便,使李白凤得以跟那些龟板钟鼎、竹简碑帖朝夕相处,浸润日久,获益良多。
抗战爆发后,李白凤于1941年秋辗转来到桂林。在那里相继结识了端木蕻良、尹瘦石、陈迩冬、熊佛西、田汉等文化界名流,并经端木蕻良介绍,结识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 在与柳老频繁的交往中,李白凤开始了旧体诗的创作。1942年冬,几位文友在桂林普陀山小敘,尹瘦石为陈芦荻作 《芦荻图》 一幅,田汉、端木蕻良、李白凤各题七绝一首,陈芦荻步原韻奉答。这是目前所知的李白凤先生最早创作的一首旧体诗。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时任国民党政府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的李惟果派人给李白凤先生送去两张机票,邀先生共去台湾,被先生将机票投入火炉,愤而拒绝。1950年,李白凤响应党的号召,第一批报名支援东北建设,应聘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国文系副教授,在这里他开始学习俄语,1951年到北京师范大学附中,1952年夏到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苏联文学,结合教学开始写作《苏联文学研究》。在全国高校调整的洪流中,他在1954年的秋天来到开封,受教育部委派,到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讲授苏联文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先生被划为“右派”,开除公职。1978年春,先生得到平反,正当他躇踌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不幸于1978年8月18日病逝开封。
李白凤先生作为亲历二十世纪战争烽火与政治风浪的文人学者,虽饱经人世沧桑、 文苑冷暖,却始终崇尚“学术之自由,精神之独立”的人格精神。这种人格精神转化成创作动力并融进他的血液里,使他即使在蒙冤受屈、生活困顿的漫长岁月里,依然呕心沥血、潛心治学、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的诗歌、小说、篆刻等作品。1947年,茅盾在上海为《李白凤印留》题词中曾经这样评价他:“足迹遍大江南北,生活经验丰富,故其治印、写诗、写小说,莫不卓特”。但先生耿直的性格与复杂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就注定了其命运的悲壮凄美,正如他的挚友施蛰存先生所言:“白凤是个坦率、耿直的北方青年。他坦率,所以胸无城府,喜怒立即形于辞色;耿直,所以受不了一点委屈。我喜欢并尊重他的性格。但是,从我这个以老庄思想为主养生的人看来,他这个性格肯定将不谐于俗。”
李白凤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但目前对其研究却远远不够, 资料缺乏应是主要原因。李白凤先生的作品,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发表和出版的, 因时逢战乱且发行量有限,大多已无处可寻; 而在一九五七年以后创作的, 又因为历史原因没有机会发表和出版。河南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 《李白凤新诗集》、《李白凤小说集》和《李白凤诗词集》,第一次将其文学作品如此集中地刊行, 收录作品的数量也是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