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十二连增”背后的安阳答卷
据农业部门产量调查显示,今年,全市291万亩小麦成产三要素中,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较上年均有所增加,面积、单产和总产创历史新高,全市夏粮再获丰收,这是中央提出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后第一个大丰收,也是全市夏粮连续十二年实现增产。在中央持续释放重农抓粮信号的背景下,面对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道命题,请看我市交出的——
试题一:望天收如何增产? 答卷一:永久粮仓囤满粮食
常武庭家的地在汤阴县菜园镇高标准粮田建设示范区,田野里纵横交错的水泥路和点缀其间的机井房让这里成为该县水利条件最好的麦区。6月6日,看着联合收割机在地里欢跑了一阵后,常武庭家3亩4分地卖了4868斤麦,最高产的一亩地打了1430斤麦,把钱揣进兜里的那一刻,他笑得格外开心。
来自市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近两年,全市共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土地规模整治、小农水重点县等项目资金9.18亿元,建成高标准粮田60.5万亩,建成区初步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今年再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12亿元,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30.8万亩。
在今年的市委农村工作会上,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被列入现代农业“五大工程”之首。围绕提升高标准粮田建设质量,提升高产创建水平,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提升农田水利支撑能力,我市强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重点打造了广润坡10万亩,安阳县辛村镇、北郭乡、内黄县田氏镇5万亩,安阳县崔家桥镇、永和乡5万亩,内黄县张龙乡5万亩,二安乡、井店镇5万亩等五大片区建设工作。
目前,全市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内共培育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116家、植保合作社42家、农机合作社61家,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90户,规模经营面积15.4万亩,占建成区面积的25%。从依靠土地流转迈出规模经营的第一步,到抱团闯市场的粮食专业合作社,从返乡创业投资农业的大老板,到新型经营主体为代表的家庭农场,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坚定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信心。据统计,2004年至2013年,我市共有17位农民获得全国种粮大户称号。在去年的全国种粮大户名单中,整村流转安阳县洪河屯乡8个村的土地,发展粮食种植面积1.1万亩的钢材老板李兴威,安阳县海风种植家庭农场的李文秀荣登榜单,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了土地规模效益,也使粮食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
如今,走进我市高标准粮田建设示范区,我们欣喜地看到,新打的机井越来越多,田间道路笔直平坦,电力配套和农技、农机、气象区域服务站更加完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为全市夏粮“十二连增”夯实了基础。市农业局局长马天福说:“首部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为我市高标准粮田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有信心让高标准粮田成为我市的永久粮仓。”
试题二:高产田如何攻关? 答卷二:科技元素种进麦穗
6月10日16时许,在位于安阳县瓦店乡的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看着一垄垄沉甸甸的麦穗被吞进机器,杨奇村村民杨爱民难抑兴奋的神情。经过实打实测,市农业局农技站高级农艺师、小麦专家牛伶锐向大家报喜:“这块超高产攻关田单产739.2公斤,创造了我市小麦最高单产纪录。”去年,同样在这个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单产最高纪录是686.5公斤,纪录保持者杨道岗听说该项纪录被打破,笑得合不拢嘴:“爱民,你这小麦状元一当,去你家换麦种的人要踏破门了。”
杨爱民和杨道岗相继刷新超高产攻关田产量纪录的故事是我市夏粮“十二连增”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去年麦播以来,我市先后遭遇麦播期干旱、冬春部分麦田旺长、后期病虫害、“干热风”等不利天气影响,市农技推广部门除了实行科学应变管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外,还通过高产创建示范片集成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高产技术,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从而提高粮食整体单产水平。
采访中,记者发现,提及氮肥后移、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产攻关田的“种田经”,很多农户都如数家珍。市农业局副局长、总农艺师朱丽英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原来,示范片内的高产创建技术模式图让农民对攻关田的技术标准一目了然,遇到种田问题可随时打电话向包田到户的农技专家咨询。
农技推广部门将深耕深松、适期适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高产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推广,并实行统一供应主导品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培训指导、统一机耕机播、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机械适时收获,实现了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的有效融合。
为进一步挖掘我市粮食生产的增产潜力,从去年麦播开始,我市还着力打造了一批小麦、玉米一年二熟“吨半粮”(同一块地小麦亩产700公斤、夏玉米亩产800公斤)超高产攻关田,选用有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种植,重点推广深耕与秸秆还田、小麦规范化播种、高产优质前氮后移、节水高产栽培、抗逆应变栽培等关键技术,实现了超高产攻关田的产量目标。
实践证明,技术集成推广,成功实现高产攻关,不但抢占了粮食增产的制高点,还改变了农民大种量播种、施肥“一炮轰”、浇地大水漫灌等传统种田习惯,越来越多的农民向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据统计,今年,全市11个高产创建示范片小麦平均单产627.8公斤,较上年平均单产增加了3.8公斤,其中,安阳县瓦店乡万亩示范片单产最高达650公斤。枯燥的数据背后,是我市依靠高产创建引领粮食增产方向的生动实践。
试题三:“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答卷三:社会化服务进村入户
“农民种地用上飞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年3月,在内黄县马上乡举行的航空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现场会上,看到一架农用无人直升机在操作员的遥控指挥下,沿着麦垄低空飞行为麦田喷洒农药,1分钟就能喷洒一亩地,该县很多种粮大户发出啧啧的称赞声。
航空植保的应用成为机械化统防统治的一个创举,成功连接了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链条。目前,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我市小麦生产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然而,在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关键环节,作业机械落后已成为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瓶颈。今年,我省首次把航空植保列入了农机购置补贴补助范畴,掀起了我市很多农机合作社购买农用无人直升机的热潮。市、县两级政府列出专项资金200多万元,对农用航空器进行补贴,引进50架农用无人直升机,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市农业局植保站站长王刚告诉记者,从4月下旬开始,我市利用农用无人直升机进行以防治小麦赤霉病为主的“一喷三防”,显著提高了防控效果。据统计,小麦赤霉病预防喷药面积260万亩(次),是多年来工作力度最大、效果最显著的一年,对减轻小麦病害田间发生程度和危害损失起到了关键作用,全市植保合作组织累计开展专业化防治160万亩(次),其中,农用无人直升机统防统治面积14.1万亩,有效遏制了病虫草害的传播蔓延,为小麦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说农民种地用上飞机是一个创举的话,那么“千里眼”查看小麦苗情则实现了苗情监测自动化、动态可视化和管理科学化。在市农作物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站,从监控点传来的监测数据一目了然,农技专家足不出户就可观测到大田里的实景和相关数据,准确判断小麦是否该施肥、浇水或打药。市农技推广站站长张志华说:“在监控点的大田内,监测仪器每10分钟保留一组数据,每小时保留一幅照片,我们可以根据监测到的图像和数据进行苗情会商、诊断,随时了解小麦生长进程和生长环境,为指导粮食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苗情远程监控与诊断技术是物联网信息技术在我市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市农业向现代化、信息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打通农技推广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我市加快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和科技植保入户,完善配套建设农技、农机、气象综合区域服务站14个,开展集成技术推广服务,初步建立了农情远程监测监控和有害生物预警系统,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通过科技培训,形成了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的农业技术服务新模式,走上了专家+试验示范基地+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快车道,为全市夏粮实现“十二连增”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