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建机构之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夯实基层学术组织 建设一流研究型学院(图)

01.06.2020  14:00

      作为七大基础学科之一,地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基础性、应用性学科,涵盖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领域。地球科学研究纵横几万里,上下数亿年,同世界各民族的起源、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明的进展都有紧密联系。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众多急迫的社会议题都需要地球科学深入研究推动解决,因此地球科学研究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为进一步加强地球科学学科建设,2019年6月,郑州大学在智慧城市研究院的基础上,新组建成立了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地学院)。
      明确建设思路    突出优势特色
      地球科学是什么?对这个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其他各领域的大学科题目,如何确定学院的建设目标?学院经过认真研究,将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定位为新型理工类研究型学院,明确了建设有特色优势的一流研究型学院的目标。
      学院坚持以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为依托,扎根古老厚重的中原沃土,基于一条河(黄河母亲河)、一个家(河南老家)、一条路(丝绸之路)的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厘清“重点布局(地图空间认知),特色发展(生态地质、生态气象),局部突破(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建)”的学科建设思路,并以建设地图博物馆、申建地学野外综合观测站学科项目和黄河模拟器、透明地球等关键技术研发等科研项目建设为抓手。学院上下期待经过几年的发展,初步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及中原地域优势相适应的,以地图空间认知、高性能地理计算、生态地质、生态气象为主要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地球科学学科体系。
      引进高端人才    引领学院发展
      新学院、新学科,怎样才能实现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人才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是研究型学院建设的基石,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以院士为学术引领,建设一流研究型学院。
      组建之初,学校聘请我国著名地图学家、中科院院士高俊担任学校测绘地理信息学科首席教授和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9年9月,学院又邀请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刘嘉麒教授作为学院首席教授。目前,学院有院士2人、杰青1人、特聘教授3人、高层次人才6人,加上智慧城市研究院原有的地理信息学科人才团队,全职人员达到40人,已经形成了以院士、杰青领衔,以特聘教授为骨干,涵盖地质学、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大气科学等领域的地球学学科体系,人才引进成效显著。
      做实学术组织  搭建学科平台
      做实基层学术组织是实现学科建设的有力抓手。基层学术组织集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为一体,具有学科交叉、团队协作的特点,实现学科平台、人才队伍、科学研究的有机融合。学院在前期智慧城市研究院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建设研究型学院的目标,致力于系所制的研究型学院治理结构建设。围绕地理学一级学科建设,学院成立了时空大数据研究所、大气科学研究所、地缘环境研究中心、智慧城市研究院、应用地质科学研究所,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基层学术组织框架。
      2019年12月,学校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签署共建生态气象联合实验室协议,携手推动以生态气象为主要特色的大气科学学科建设。学院以高俊院士提出的地图博物馆学科平台建设为引领,聚焦学术团队,凝练地图空间认知学术方向,联合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通过大项目申请、大团队研发,争取产出有大影响的学术成果。
      重视人才培养  健全培养体系
      2019年学院成功申报了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地理学一级硕士点和资源环境(测绘工程)一级专业硕士点,现有2个学术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1个一级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环境,有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2个本科专业,初步搭建起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学院首次独立完成了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共录取了25名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
      学院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先后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查中心、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相关院所和机构进行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学院的学术影响力与美誉度。

      学院把2020年作为全面开展研究型学院建设的开局之年,将进一步构建研究型学院治理体系、做实基层学术组织、推进院士杰青平台建设、加强合作交流机制建设、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提升整体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学校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和一流大学建设,为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稳步迈进建设一流研究型学院新阶段。(田智慧  李艳丽 供稿)

                                     

                                                                                  学院学科建设基本思路

                           

                                                                                  高俊院士与学院部分学术骨干

                             

                                                              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共建生态气象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

                         

                                                                        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查中心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