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城镇购房农民工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调查报告

26.01.2016  09:02

为了解城镇购房农民工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利用途径和办法,2016年1月8日-15日,灵宝地调队组织人员开展了调查。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文数据来源于1月8日-15日在灵宝市涧东区、涧西区进行的农民工问卷调查。通过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共发放样本24份,回收有效样本20份。有效样本中,男性13人,占总样本的65%,女性7人,占总样本的35%;35岁以下7人,占总样本35%,35以上13人,占总样本的65%;17人已婚,3人未婚;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14人,占总样本的70%,高中文化程度以下6人,占总样本的30%;样本中90%农民工的非农业收入占比超过70%。

二、农村宅基地利用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情况,95%的购房农民工在农村拥有1处宅基地,拥有2-3处宅基地的占5%。75%的宅基地占地2-3分,20%的宅基地占地3分以上,宅基地所在地形以丘陵及山区为主。调查显示,农村的宅基地都存在较高的闲置情况,宅基地使用率较低。农民工在农村的宅基地除已有的房屋占用之外,被用做庭院、菜园等用途的宅基地荒废现象也较多。现有的房屋除少数常年由老人居住之外,多数住房常年处于空闲状态。大部分农民工除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回家居住之外,房屋处于常年闲置的状态。

三、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

调查问卷显示,在一定补偿条件下,90%的农民工仍然不愿意退出,仅有10%的农民工愿意退出。在期望的退出宅基地补偿方式上,40%的人选择现金、35%的人选择本村商住房、20%的人选择城镇商住房、5%的人选择耕地。在补偿标准上,大部分购房农民工希望的补偿标准为2200-3500元/平方米,与市区房价基本持平。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城镇购房农民工退出农村宅基地的意愿并不强烈,即使退出农村宅基地,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会综合考虑宅基地退出后的各种收益和风险。只有当退出宅基地的风险在其可承担的范围之内,且退出后的收益大于保有成本,农民工才会考虑退出。

四、影响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原因

(一)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具有宅基地退出意愿,主要原因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民的思想越开放,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机会也越多,对后代教育质量要求更高,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意愿更强烈。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因缺乏在城镇长期工作的技能,使得未来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不敢轻易放弃农村宅基地及土地。

(二)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和固定收入状况。建筑业及服务业是农民工的主要就业产业,工作流动性大,收入不固定,农民工缺少在城镇生活的安全感,于是,他们自然地将宅基地作为退守农村的保障,且部分农民工的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较大,担心放弃农村宅基地后,失去了最后的保障。

(三)赡养老人需求及子女未来不确定性。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农民工父母在农村生活,务农为生。老人对农村生活更适应,且农村生活成本较低,不愿意离开农村。而农民工子女成人后的婚嫁成本,尤其是住房需求,是农民工不愿意放弃农村住房和宅基地的重要原因。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民工社会保险缺失,尤其是关系农民工未来城镇生活的养老保险。年老力衰,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没有保障,成为农民工在城镇生活的最大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