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法律如何替代乡情治理社区

08.05.2014  12:33
       

                        9月13日晚上7点,随着夜幕的降临,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许继大道两侧的路灯亮了起来。许继大道与延安路交叉处是一片约50栋楼房组成的居民区,绿化、照明等社区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正值晚饭时间,临街的餐馆、商店都忙着招呼客人。
                紧邻居民小区西侧的是孙庄社区,独门独户的小院,社区里有平房,也有二层小楼。房屋之间的巷子仅三米多宽,有的巷子里停了小轿车,仅剩一人出入的宽度。孙庄社区西侧边界是灞陵路,人行道上,晾晒着刚收下来的花生秧。
                魏都区是河南省许昌市唯一的市辖区,从户籍上看,农业人口已经全部转为城市人口,但周边的社区依然是农村模样,人们依旧过着农业生活。魏都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何景远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孙庄社区位于近郊,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中的农村社区。魏都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大项内容就是改造这些农村社区,建设集中居住的城市社区,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使农民真正转变成市民。
                孙庄社区的情景,正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推进,农村、农民逐步融入城市的缩影。村民祖祖辈辈过着农业的生活,没出过家门,讲的是乡理乡情。在城镇化进程中,村民变成市民,居住方式、生活方式都要变成城市居民的方式,村民开始接触到城市的规则。
              从迁居集中居住到弃农进城务工,要面对一份份协议,谁能细致地讲解大量的法律规定?事事处处讲法律,怎么“安放”他们心中的乡理乡情?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魏都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

                      法律宣传不能放下宣传材料就走
                光明路将孙庄社区一分为二,2012年6月之前,这条路还是“断头路”。在魏都区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打通这条路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
                魏都区依法治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邴娅告诉记者,修路涉及40余户拆迁。为了使拆迁工作平稳进行,单是法律宣传、政策宣讲就进行了40多天。
                孙庄社区归魏都区七里店办事处管辖,邴娅和七里店司法所所长刘杰分在一个小组做村民的工作。在她眼里,刘杰讲法律问题讲得很透彻,和拆迁户沟通很有方法。
                刘杰今年只有30岁,很瘦,甚至有点儿稚气未脱的样子,从小在七里店长大,大学读的法学专业,2004年毕业后就来到七里店司法所工作。
                刘杰告诉记者:“若是放下宣传材料就走,第二天去肯定还是原样放着。我一条一条用手指着读给拆迁户听。听两遍就能理解了,碰到不懂的,我再给具体分析。
                一开始,刘杰讲得最多的是与拆迁有关的法律、土地征收、赔偿标准。他去的次数多了,村民开始问简易房、土木结构的房子、不同面积的房子补偿为什么不同,拆迁协议的内容,补偿款如何支付。再之后,村民才渐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期望。
                按照政策规定,每个拆迁户分给两套回迁聚居社区的楼房,再按宅基地面积核算补偿款。政策是统一的,但是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
                李某的父亲已经去世,他和继母住在一起。拆迁时,继母提出,翻盖新房时自己出了钱,并且房子属于她和李某父亲的共同财产,两套回迁房要单独给她一套。
                经过调查走访,刘杰了解到,他们住的房是李某结婚的时候,自己打工挣钱单盖的房子。而李某父亲留下的老房子不在此次拆迁范围内。社区居委会开具了证明,邻居也证明情况确实是这样。
              “若是拆迁李某父亲的老房子,一定有你一份。现在拆的是李某自己的房子。”前前后后,刘杰到李家谈了十几次,讲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加上居委会的证明,李某和继母最后谈妥,房子归李某,继母收下几万块钱,终于同意拆迁。
                孙某在自己家里开了个面条作坊,他家在这次拆迁范围内。对孙某的宣传工作,刘杰做了半个月。刘杰早上去了,他说做面条没时间;上午去了,他说要出去送货;下午去,他又忙着做面条;晚上去了,他说要去锻炼身体。孙某不和工作组谈,不签协议,也不提自己的要求。
                每天去个三四次,碰到孙某忙的时候,刘杰就一起帮着抬面、卸货。慢慢的,孙某才说出自己的情况。
                孙某家有四个孩子,自己家宅基地面积大;楼上、楼下,加上偏房有十来间房;同时又是“企业”。他的要求是补偿标准的两倍,要四套房子,几十万元补偿款。
        “如果按照他的想法给予补偿,其他已经签了拆迁协议的村民又会不满意。”刘杰说。
              “我一边和他谈,一边找到他的弟弟,一起去劝说。”有亲戚在,孙某对刘杰的信任感增加了。孙某最终同意接受两套房的补偿标准,也得到了作坊应多得的补偿。
                记者来到孙庄社区时,看到紧挨着东边的城市小区,矗立着两栋18层的回迁集中安置楼,外立面都已装修完成。据刘杰估计,回迁户年底就可以入住新房。

                                                  人民调解讲完法理再讲乡理乡情
                魏都区丁庄洞上社区也是一个农业社区。2011年一开春,传来了城镇化拆迁改造的消息,贺某开始琢磨着将自己家的老房进行翻盖。
                2011年3月,贺某扒了自己家的院墙后,西边邻居开始堵路、叫骂、阻挠工人施工。
                贺某告诉记者,两家争议由来已久,都认为早先翻盖房子时,对方多占了自己家的宅基地。并且,他家院墙与邻居院墙之间有20厘米的距离,院墙20米长,谁家多占这20厘米,能多得几万元拆迁补偿。为了多占地,两家见面就吵架,扬言跟对方“拼到底”。
                贺某甚至翻出30多年前的宅基地图纸。但当年手绘的图纸不准确,两家已经几次翻盖房子,宅基地都已超出了图纸上记载的范围。工期一直拖到了4月底。
                报过两三次警,找社区居委会调解4次,矛盾始终没有化解。
                居委会建议他到丁庄司法所再调解一次,如果不行,就只能上法院了。
                丁庄司法所所长张岩峰听了贺某说的情况后,又到对方家里了解情况。跑村委会协调,对两家进行劝说。贺某说,就他知道的,张岩峰最少跑了七八趟。
            “你们祖辈上就是邻居,现在也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你们把矛盾激化了,两家结仇要到什么时候?”“你们现在是邻居,搬迁了还会住在一起,将来孩子们还住在一起,他们将来怎么相处?”双方都看到了张岩峰的真诚。在张岩峰喻理于情的劝说下,双方签了调解书。
            “现在俺和邻居关系可好嘞!”接受采访时,贺某笑着对记者说。
                张岩峰虽然只有44岁,却两鬓花白。他告诉记者,农民集中居住,邻里之间少不了有些矛盾,进城务工也有些劳务纠纷。这些年,司法所开展了社区居委会人民调解员培训,小矛盾在社区就化解了,来司法所调解的都是些“疑难杂症”。张岩峰总结,讲完法律,最重要的就是讲亲情。
                家住在北关社区的张家两兄弟,每月轮流赡养老母亲。城镇化改造后,两兄弟搬进了安置聚居区的楼房。老大花了几十万元装修,入住后,大儿媳嫌婆婆邋遢不愿再赡养。
                老母亲一直住在二儿子家,时间一长,老二有了怨言,也提出不愿再赡养。
                80岁的老母亲无奈地蹬上三轮车,拉上被褥,要住到居委会。居委会看到问题很棘手,赶紧打电话请张岩峰来调解。
                张岩峰先是向老二承诺,一星期不解决问题,自己出钱让老人到宾馆里住。在他的劝说下,老二把母亲接了回去。
                安顿好了老人,张岩峰开始做大儿子的工作:“按照法律来讲,赡养老人是你的义务。从亲情方面来讲,你母亲养育你的时候就好比培育一棵小树苗,小树苗长成了大树,也不能忘了她对你的好。
              “乡里乡亲都在一起住着,你这样对待老人,以后别人怎么看你?”一星期内,张岩峰跟老大谈了三次心,老大把母亲接回了家。
                  2012年4月14日,这天是星期六下午四点,张岩峰正在家里休息,突然接到电话,袁庄社区二组居民王某和李某因合伙纠纷产生了矛盾。
                  李某是王某的姐夫,2007年,二人合伙建了个场院养鸡,其中王某出资4万多元,其余由李某投资。由于城中村改造,养鸡场需要拆迁,双方就安置补偿的分配产生了分歧,多次吵闹,社区干部多次调解均以失败告终。
                  张岩峰立即骑车赶到办事处。双方当事人一到场就开始争吵。张岩峰先把安置补偿政策、合伙的债权分配原则、分配建议对两个人做了详细的解释。
              “过去合伙时你们一直很和睦,现在为钱出了矛盾。你们是亲戚,不要把钱看得那么重,为了钱伤感情不值得。”张岩峰把两个人分开,苦口婆心劝说到晚上8点半,双方才消除了怨气,达成了调解协议。

                        法援律师每天都有和城镇化沾边的咨询
                  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使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法律问题。2013年3月6日,妇女节前夕,一场专为女工举办的专场招聘会,在许昌市人力资源市场举行。许昌市司法局派出正在做法律援助工作的康东升律师,到现场提供法律服务。
                    一上午的时间,康东升被进城务工的女工围着。“最低工资是多少?”“发生劳动争议怎么办?”“出现工伤怎么办?”“刚去应聘时,老板收取服装费,行不行?”“收取押金的时候,押了身份证,合法吗?”女工们提出了一堆问题。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不懂法律,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后调查也很难查清。“没有证据,打官司也赢不了。”这是康东升听得最多的情况。
                  一个在足疗店工作的女工向康东升道出了自己的委屈:“去的时候说得很好,但是没有签书面合同,走的时候老板扣押金和服装费,还欠我几个月的工资。
                “你有没有工资条?有没有工资发放手续?”康东升问。
                “没有。每个月就是签个字,给俺发现金。签字我们手里也没有。
                “你进城首先要找一个正规单位,有营业执照和用人资格;签订合同的时候,要注明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如何支付、‘三金’之类的福利。发生争议之后,就可以拿着去劳动部门仲裁,或者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收取押金,金额比较大,可以录音留作证据。劳动仲裁国家规定不收费,即使诉讼也只有10块钱诉讼费,我们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康东升回答。
                    咨询中,很多女工或者自己的同伴都有类似问题,一个人问,很多人在旁边听,有时候插话,说说自己的情况,多问一句。所以康东升尽量详细解答。
                  “老板经常找俺加班,连续加班,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不去老板就说俺不遵守劳动纪律,把俺开除了,还扣了工资。
                    康东升一听就知道,这是老板恶意辞退员工或是故意欠薪。“老板故意挑毛病,说是法律制度。员工不懂法觉得理亏,不知道自己权益已受侵害,工资也不敢要。按劳动法规定,加班有时间限制,并且不能强迫员工劳动”。
                    康东升说,今年2月底以来,每天到法律援助中心服务,天天都能碰上和城镇化沾边的咨询,有的直接打电话过来,有的上门咨询。老百姓有时候不太理解法律规定,文字上看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都有特殊情况。 
                    9月10日上午,一位50多岁的妇女来到法律援助中心。“有人占了我的宅基地,给我解决解决。”一进门她就大声说。
                  这时康东升正在专心致志地将法律援助的工作记录录入电脑。放下手头工作,他赶紧询问详细情况。
                  这位妇女老家在许昌县陈曹乡,几十年前就到城市上班,户口也迁离了村子。她说的宅基地上原本有房子,但没有人居住年久失修,早已坍塌。她听说村子要进行城镇化改造,想回到村子盖房,将来得到补偿款。而别的村民已在上面盖了房,种了树,“侵犯了她的‘所有权’”。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之后,土地都已经收归国有或集体所有,也就是公有制。个人不能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可以有使用权。”康东升解答。
                “我家的宅基地能不能有使用权?”妇女追问。
                “有两种情况,第一你是农村居民;第二如果你不是农村户口,祖上传下来的宅基地上有建筑物,你还可以享有房子的所有权和土地的使用权。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房子没有了,你又不是当地农村户口,不能再有土地的使用权。当地集体组织可以重新分配。他们做的是正确的。要求别人返还给你,是不可能的。”康东升解释道。
                “老家搞城镇化,条件比较优惠,我能不能回去落户?”妇女态度缓和很多。
                “这要当地集体愿意接受你,之后,你可以享受同样的待遇。”康东升讲解了二十多分钟,又给她看了相关的法律依据。
                  这位妇女原本打算叫上人去村里“强行要回”宅基地,最后终于放弃了想法。

■相关链接
                  近日,山东省司法厅在全省范围内推出五大便民举措,着力打造为民服务新平台。其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在全省基层社区(村居)广泛建立“律师会客厅”,以“政府花钱买服务、法律顾问尽义务、群众免费享服务”为宗旨,聘请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常驻基层开展工作,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

文/图法制日报记者张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