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头颅,双膝跪于坑内……河南出土罕见商周“人祭”遗存

13.04.2020  07:52

河南商报记者 郑超/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没有头颅,朝向北方,双膝跪于坑内,两手交叉放在身前……近日,在河南济源柴庄遗址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罕见的人祭现象。

发现罕见人祭遗存,祭祀对象或许不是祖先

“这具保存较好的人骨,形如‘坎’字的甲骨文。像这样呈跪姿,且可与甲骨文中的字形对照上的人祭现象实属罕见。”柴庄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梁法伟说。

柴庄遗址人祭坑

此前,考古发现的人祭现象多为躺姿。梁法伟介绍说,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朝盛行祭祀文化,先民用“社”“示”“坛”“坎”等象形文字记述不同形制的祭祀活动。其中,“坎”字描绘的便是将人或是牲畜放在坑中的祭祀方式。

人祭现象为何罕见?用来人祭的人又是什么身份?柴庄遗址发掘项目现场负责人王豪表示,首先类似这样高等级的遗址本身就少,殷墟曾经发现过,用于人祭的一般是战俘,在当时看来等级极低的人。

除了人祭现象罕见,考古人员还发现,祭祀遗存的方向,与墓葬区的方向并不一致,而是呈现出围绕土坑分布的迹象,“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我们通常认为,墓地及其附近发现的祭祀类遗存的祭祀对象为祖先,从本遗址的考古发现来看,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王豪介绍说,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祭祀“土”的刻辞,如《合集》(10344):甲寅卜,㱿鼎(貞):尞(燎)于㞢(有)土一。关于卜辞中的“土”字,陈梦家先生认为有三义,其一为土方,其二为土地,其三为社,卜辞中所祭之“土”应为社,社为后土神专字。学者多认同此说。

王豪表示,他们将在系统梳理以往考古发现、甲骨文文字材料、典籍记载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相关祭祀遗存及其祭祀对象等有关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入分析和解读。

集“晚商”和“早周”于一体,是豫西北少有的大型聚落遗址

柴庄遗址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天坛路街道办事处柴庄村,是济源市及豫西北区域第一次发现少有的、集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文化遗存于一体的大型聚落遗址,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形态及礼制变迁提供了实物资料。

柴庄遗址商代晚期牛祭坑

柴庄遗址西周早期遗存

柴庄遗址坐落在台地之上,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状,处于蟒河和济水西源交汇地带。遗址扼守太行八陉之一——轵(zhǐ)关陉东端,北部为太行山,南隔黄河与洛阳相望,西为轵关陉通道,东为太行山山前平原,处在商王朝经略晋南的军事要地和周伐商的必经之路上,地理位置及其重要。

2019年3月以来,为配合基建,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济源市文物工作队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对柴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及调查勘探,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发掘出大量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文化遗存。

商代晚期墓葬出土的玉戈

“遗址内发现了排列有序的晚商高等级贵族墓葬、祭祀坑、夯土基址和建造考究的水井等,表明这里在当时应为区域中心聚落。”梁法伟说,遗憾的是,由于墓葬被盗严重,还没有发现能指明聚落族属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