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出台地方债新规 地方融资模式迎来大变革

09.10.2014  09:54

  【导读】国务院赋予地方政府适度举债权,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地方政府出现偿债困难需压缩公用经费。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本期观点:修明渠、堵暗道,地方政府融资模式迎来大变革。

  据经济之声《》报道,曾经有人用“还没有癌变的毒瘤”来形容地方债对经济发展的危害。地方债务规模之大,也时常成为外界唱空中国经济的说辞。面对这个问题,国家已经准备给它动手术了。

  来自中国政府网的最新消息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指出,要修明渠、堵暗道,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权限,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同时,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

  根据这份《意见》,地方政府对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地方政府出现偿债困难时,要通过控制项目规模、压缩公用经费、处置存量资产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偿还债务,并且要建立债务风险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机制。

  财政部测算,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有12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借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超过4万亿元。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明确说过,这些债务多数没有纳入预算管理,脱离中央和同级人大监督,主体混乱、渠道多元、成本高昂、风险集聚。

  继新版预算法为地方政府举债开出“明渠”后,国务院最新发布的这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新规又勾勒了地方债务治理路线图,从怎么借、到怎么用、再到怎么还,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此前饱受诟病的地方融资平台将由此拉开改革大幕。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疏堵结合的方式,真正有效化解地方债风险,并让地方政府融资举债走上畅通之路。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正式下发。这份地方债管理“新规”通篇贯穿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主旨,看点颇多。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对此解读。

  经济之声:现在还是在假期,但是这个重磅的消息不少,那么之前有关于房贷的消息出来之后,大家都是看好市场的。但是这次又有收紧的消息,关于地方债的管理,您觉得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推出这个消息?它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石磊:这时候推出来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从目前来看,地方举债规模已经达到了非常令人担忧的地步。所谓令人担忧主要涉及到用在什么地方,合适不合适,这个要研究,未来偿债能力如何现在不确定。二是马上要制订十三五规划,在此之前,如果不能把过去所有的债权债务理清楚,尤其是负债规模理清楚的话,极有可能在十三五当中地方政府想投资没有投资能力,就大规模举债,又会导致原来存量当中的债务没有搞清楚。而且偿债能力如何不知道,又大大的增加债务增量,将来如果偿债资金不足,又迅速转化成存量,就会加剧这个恶性循环。

  经济之声:我们看到根据这份《意见》,“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这里面提到的“适度”应该怎么理解?具体到执行层面,又怎么去把握“适度”?

  石磊:这个度是三个含义,一是如果地方存在大规模投资需要,是不是马上就全部靠举债来做,这要考虑它未来的偿债能力。也就是以未来偿债能力为度,来考虑目前举债规模。二是它用在什么地方要有一个度。比方要把未来借债所要做的事情,按轻重缓急分成几个方面。比方如果把特别重要的是社保、医保以及基本所需要的物质文化设施摆在第一位,它就看看举债规模在多大能够满足。然后再考虑其他的方面是不是马上就要通过举债来解决。三是它未来能够偿还的能力,今年还多少,明年还多少。如果是五年,就要算一下每年要还多少,这是一个度。

  经济之声:现在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债,地方债问题之所以被当做看空中国经济的切口,就是因为债务规模大,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屡屡受到质疑。关于还债,新规明确了地方政府出现偿债困难时,要通过控制项目规模、压缩公用经费、处置存量资产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偿还债务。中央政府不救助,谁举债谁负责,风险自担。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出现个别地方政府还不上债的情况?

  石磊:这里有一重要概念就是债务预算约束问题。过去政府积极的举债,尤其是地方政府举债,它相信由财政来收紧。如果地方财政不足以收紧,那由中央财政来收紧。而且理由是中央把更多的增值税拿走,地方基础建设没有钱的举债只能由中央还。现在很明确,中央不给你兜底,谁举债谁还,这就能加强债务约束。债务用预算约束,预算约束如果不能硬化,那就是借债就没打算还,谁来还也不知道。这一届政府结束的时候,下一届政府继续举债,这一届政府是否愿意还这个债呢?也不知道。所以,这就把地方债务长期累计下去。

  经济之声:那会有个别地方政府还不上债吗?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石磊:现在事实上已经出现了,你看那么经济增长已经出现明显的下滑,而且财政收入来源过去主要靠卖地。现在如果没有地可卖,如果没有实体经济支持他未来财政收入增长,那这么多的债将来靠什么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