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峁中学读书的岁月

24.12.2015  18:58

  我的学习是用功的。各门功课,全面突破。大约过了两个月,班里同学的学习成绩就拉开了差距。全班40个同学,我的数学、物理、化学保持在15名左右,算是中等水平。语文、政治、历史进入了班里前3名。尤其是语文和历史,我始终名列班级前两名,在第1名与第2名之间来回交替。我那时已经读了《论语》、《大学》、《中庸》、《民贤集》、《春秋》等“禁书”,听了村里的老木匠王桐重和大姐夫苏振文讲了许多唐、宋的有关故事。对唐诗、宋词也开始接触,这为我的历史课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半学期后,我在学校小有名气,成为语文“尖子”、历史“状元”、政治“苗子”,让老师和学生们刮目相看。这也给我的读书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变化。

  经班里推荐、班主任提名、学校领导批准,我成了学校的宣传员,主要负责主办学校团总支的黑板报,还有班里的黑板报。在那个年代,黑板报是学校的主要宣传阵地,一般学生是胜任不了这份工作的。我当了学校团总支和班黑板报的编辑,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夸赞。学校规定,团总支的黑板报半个月换一次内容,每个班的黑板报更换次数由各班规定,也至少半个月换一回内容。这样一来,我的业余时间就很紧张。因为办黑板报是不能挤用上课时间的。班主任刘老师和学校团总支书记要求办黑板报统一用隶体和仿宋体字写,还要求有插图、配发报头、美编花边,要搞得文图并茂,既有可读性,又有可观性。我成了编辑,要和同学们组稿,还要自己写稿,三天两头和班干部、学校团总支书记商量黑板报的内容。每逢重要节日,黑板报必须更换新内容,学校有重要活动时也要及时刊登。小小黑板报,学校的宣传阵地,陪伴着我在沙峁中学整整度过了两年半的岁月。我后来总结自己40年的新闻记者和写作、研究理论等文字工作生涯,总认为与我在沙峁中学办黑板报是分不开的。那是我当记者、编辑、作家、专家、学者的最初萌芽。

  除了在学校办黑板报,我还有一项业余工作是当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员。沙峁中学很重视学生的业余文艺生活,学校专门成立了文艺宣传队,从各班抽调了有文艺特长和爱好的20多位学生,不定期进行文艺节目排练。我没有文艺表演才能,也不喜欢跳舞和当演员。我进文艺宣传队,是因为老师和同学们觉得我语文课学得好,会写诗,还能编快板(其实是顺口溜)、办黑板报,是小笔杆子,文艺宣传队少不了这样的人才。再说,当时我们宣传队排演的节目都是紧跟形势的大节目,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里面除了主角以外,还需不少配角演员。于是,我就做了文艺宣传队的编剧兼配角演员,扮演过《智取威虎山》里的土匪、《沙家浜》中的群众、《红灯记》里的鬼子兵等。我扮演的鬼子兵,常逗得老师和同学们哈哈大笑。他们说我人长得俊,不像坏蛋,需要往眉脸上多抹些黑。文艺宣传队除了排演革命样板戏外,还表演舞蹈、唱红色经典歌曲。《翻身道情》、《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军民大生产》等陕北民歌,是每次演出必有的大合唱节目。还有《学习雷锋好榜样》、《战士爱读老三篇》、《阿瓦唱新歌》、《浏阳河》等歌曲也是我们拿手的独唱或合唱节目。

  文艺宣传队锻炼了学生的胆识,也增加了我的艺术细胞。好多歌曲我都会唱了,包括几部样板戏里的重点歌曲我也能唱下来。我们先后在学校和外村演出了10多场次,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也为当时的时代气息增添了氛围。

(责任编辑:DF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