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艺术日”品味生活

09.10.2015  10:34

在这个生活工作节奏愈发快速的时代,每天忙碌的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品味艺术了?即便是走进美术馆,是否也只是匆匆掠过展厅里的作品?

调查显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访客观赏单幅作品的时长平均为17秒/次。在卢浮宫,人们驻足于《蒙娜丽莎》前的时间也不超过15秒。即便是最经典的作品也不能吸引人们更多的注意力。在这个大量信息转瞬即逝的网络时代,传统的艺术作品并未得到与其价值相等的关注。

是时候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艺术了。“慢艺术日”就是为此初衷而发起的一个全球范围内的自愿活动,它的目标很简单:帮助更多的人发现自主欣赏艺术的乐趣。这个创立了8年的组织每年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组织参观者细细品味5幅作品,每幅用时10分钟。“慢艺术日”还组织午餐和讨论会,为参观者提供交流的机会。主办方希望以这样的方式,鼓励深度的艺术欣赏,让人们真正享受到博物馆、美术馆所提供的艺术精华。

慢艺术日”的诞生是一个偶然。2008年的一个星期六,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的CEO菲尔·特里在纽约犹太人博物馆参观了一场名为“行动/抽象”的展览,他在汉斯·霍夫曼的画作《幻想》前驻足了整整一小时。当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画作时,思维的触角伸向更远的地方。他注意到作品中运用了滴色画的手法,这让他想起了挂在附近展厅里的杰克逊·波洛克的画作《汇聚》。特里猜想,波洛克的滴色画技巧是否受了霍夫曼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去寻求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这个想法更像是意识流,而非学术思考。

在那天下午之前,特里对艺术没有特别的兴趣。“我的妻子一直拖着我去博物馆,但是我不知道该如何看待艺术。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总是走马观花,很快就逛完了。

此后,特里希望把这种“细细咀嚼”作品的体验分享给艺术世界的众多局外人,于是他开始举办“慢艺术日”。“通常的情况是:人们走进一家博物馆,尽可能地多看,看累了,就再也不来了。‘慢艺术日’告诉人们欣赏艺术要慢下来。”特里说。

2009年10月,“慢艺术日”正式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16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推出,很快就得到普及。2011年春季,它扩展到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55家文博机构,近2000人参与。2015年,参与机构的数字增加到205家。

该活动得到的反馈是一边倒的赞许。参与者表示:“我喜欢花时间与艺术待在一起,特别是可能与我擦肩而过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时间全部用在欣赏艺术上,用这样一种方式度过几小时。”“它给了我用自己的眼睛看待艺术的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它也提供了与其他参与者进行讨论的机会。” 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的公共项目经理米歇尔发现,有些参与者还会边看边手画素描。

一位手机应用开发商在2009年和2010年参与了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慢艺术日”活动,长久地驻足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公园》和梵高的《星夜》前。他在谈到“慢艺术”的观赏体验时说:“首先是奇怪和困惑,但是,当我习惯了这种方式,我开始享受它,享受思考作品、艺术家以及创作的目的。我意识到,我通常在博物馆的行为是从一幅作品飞快地跳到另一幅作品,似乎只是忙于在没有看过的艺术作品名单上划去它们的名字。

慢艺术日”团队认为,当人们细细地注视一件作品时,他们一定会有所发现。最重要的可能在于人们能在没有专家讲解或专业知识背景的情况下欣赏和体验艺术。“慢艺术”释放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更多的艺术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