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气到洋气 革命老区“乡土”产品行销全球
图为河南省平舆县芝麻木屋街(资料图) 李贵刚 摄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从土气到洋气 革命老区“乡土”产品行销全球
中新网郑州5月25日电 (作者 李贵刚 阚力 杨大勇)大别山革命老区和太行山革命老区,一度曾是落后的代名词。如今,这里的人们“深耕”乡土,产品行销全球赚起了外汇。
每年秋收时节,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大王寨村的万亩白芝麻都长势喜人。
业界素有“世界芝麻看中国,中国芝麻看河南,河南芝麻看平舆”之说。曾经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如今成为中国白芝麻原产地。平舆县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5万吨,占全国二十分之一,出口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在平舆,芝麻不仅仅是土特产,更是通往小康之路的钥匙。”返乡创业的冯志合正是看准了平舆白芝麻产业的前景,于2016年创建了以芝麻文化为主题,集文化、旅游、观光、美食等为一体的蓝天芝麻小镇。
图为河南省平舆县芝麻产品。(资料图) 李贵刚 摄这座建在村里的“龙头企业”芝麻小镇,不仅带动就业,还带动旅游观光,尤其是粉黛等花开时节,十里八乡的人都来了。
“我们小镇吸纳了周边上千人家门口就业,每人每年增收3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冯志合介绍,目前,小小的芝麻衍生出芝麻花叶茶、芝心丸、芝麻木酚素等数十种高新技术产品。
平舆的白芝麻产业发展正如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当地康博汇鑫、芝麻小镇等企业产品销往日韩、欧美等地。
地处太行山南麓的济源市,曾经是黄河北岸的“穷山沟”。如今,济源的蔬菜良种已出口至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统计,济源蔬菜良种繁育面积达3.6万亩,年产值超2亿元,年产各类蔬菜种子3600吨,其中白菜、甘蓝、萝卜等大宗蔬菜种子占国内市场份额42.2%,还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
图为河南省平舆县芝麻地。(资料图) 李贵刚 摄“全国每3颗大白菜中就有1颗种子产自济源。”自称“老农民”的侯三元见证了“济源种”的发展之路。2001年,他成立了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绿茵种苗),一年300多天投身在田间地头制种。
侯三元介绍,20多年过去了,该公司能生产出600多个品种的蔬菜种子,年产量1500吨,制种区域覆盖120余个村4160余户,年均增加农民收入7200余万元。
在绿茵种苗等专业化种子生产企业加持下,目前,“济源种”已出口至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出口量仍在持续攀升。其中,绿茵种苗还与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种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
同属太行山老区的紫陵镇是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国家生态镇和全国文明乡镇。
2019年以来,该镇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积极探索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具有沁阳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
沁阳市紫陵镇是全国最大的皮筋头饰生产、加工基地,皮筋头饰产业发展已达40余年。全镇从事皮筋头饰加工生产个体工商户达250余家,拥有专业设计团队20余个,已形成6大类、500多个品种、3000多种款式的皮筋头饰产品,年产量达2.8万余吨,年产值超12亿元,占全国皮筋类头饰品市场份额的80%,远销中东、美国、南美洲等地,出口量占市场份额的35%,并带动周边15万余名劳动力从事皮筋加工生产。
近年来,紫陵镇相继建设的总投资2.2亿元坞头村皮筋头饰产业园,和总投资1.2亿的范村皮筋头饰产业园,逐步实现了由个体分散代加工向产业集聚和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转变。同时积极对接电商平台,打通直播带货等网络营销渠道,实现头饰皮筋产业电商领域新发展。借助电商平台促进头饰皮筋产品的国内批发零售和跨境贸易,销售额同比增长30%。
与平舆、济源两地不同的是,“中原侨乡”信阳市固始县“深耕”乡土文化,以“土音”“土调”“土味”为代表的“三土”传承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乡村文化,多次走出国门。
三土剧团、三土服饰、三土民宿……走进固始县陈淋子镇孙滩村,随处可见的“三土”烙印也见证了这个近3000人村庄的变迁。
2013年,昔日落后村的孙滩村自发组织三土民间艺术团,将濒临失传的花挑舞等非遗“复活”,一个个由“土音”“土调”呈现出来的“土味”节目在海内外参加近千场表演,还曾赴韩国、泰国起舞。
近年来,乡土艺术频繁“出圈”,村里也掀起“三土热”,“三土”产业兴起。
孙滩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喜介绍,几年前,孙滩村从长三角引进一家三土服装公司,吸纳300余人就业。目前,三土生态园正在规划,三土小龙虾已申请注册,三土集团正在酝酿,未来还将打造三土农旅融合项目,赋能乡村振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