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银行:农地流转制度的探索创新

24.12.2015  21:13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土地银行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一种探索和实践,对于破解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地块碎,劳力弱,缺投入,缺服务”等制约因素有积极作用。其中,临颍县是较早开展土地银行的试点之一,成立了我省第一家“土地银行”,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土地经营的新模式

        土地银行是由政府发起成立,以农村土地流转为核心,把土地经营承包权货币形式进行存贷,以土地存入合同、“存折”、“利息”方式表现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和土地收益的经营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科学评估土地极差,提供土地供求信息,办理土地经营权存贷、抵押、贷款,土地他项权证融资贷款,提供耕种的综合服务等。土地银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新型制度安排。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一般要通过乡镇政府或村集体与群众进行沟通协商,流转主体与村集体或农户签订协议,年初兑付租地费用。这种土地流转方式逐步成为土地流转约定俗成的制度安排。土地银行则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评估耕地价格后,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货币化形式存入土地银行获得利息收入。流转主体根据土地银行整理后的耕地价格贷出土地,付出贷地利息。因此,土地银行是突破行政色彩的新型土地流转制度安排。

        新型经营平台。土地银行是顺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到户政策而形成的新型经营平台。一方面土地银行负责土地存贷信息的发布,制定土地价格,承载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市场中的公平公正公开交易,是市场化的产权交易平台;二是土地银行可以通过以政府信誉、公司资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他项权证作为抵押质押,实现对农民、种植大户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融资,是撬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的融资平台。

        新型服务体系。当前农村供销社及农技站功能的弱化造成农业服务体系分散化,成本高,以及信息不对称,形成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土地银行直接接管农民的土地,建立和完善包括育苗、农机、田间作业、技术服务等为内容的全链条式农业服务,让农民从耕到收的所有耕种问题在土地银行得到完全解决,实现了农业服务的高效化、集约化和完整化。

        “三农”发展的新引擎土地银行在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一是促进农民增收。土地收入是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土地银行把农民不愿种或种不了的土地整合起来,以公平稳定的土地利息支付土地收益,不但解决了农民土地转包过程中的收入不确定性问题,而且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创造新的劳动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承包大户从土地银行贷出土地,通过集中投入和机械化耕种,增加了土地的投入产出率,产生耕地规模效益,提高了经营者的经济收入。

        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立土地银行,既可以鼓励农民将闲置或不愿耕种的土地存入银行,又可激发愿意种地的主体从土地银行贷出土地,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促进土地规模种植,同时,土地银行有效平整复垦整理荒地,整合涉农项目优先摆入,推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提升农业种植现代化水平,解决了“种好地”和“多种地”的问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机制。

        三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土地银行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增加了土地数量,提高了土地质量,保障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新型经营主体为了提高规模种植的竞争力,必然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科技研发创新的投入,驱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土地银行所建立的农业育秧育苗、田间服务、农资农具购销、信息服务等一体化服务平台,提升了农业综合服务的集约化水平。

        四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土地银行把农民财产权货币化,并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同时,城乡一体化不但是城市和农村在物质条件上的均等,更是农民与市民在精神境界与生活方式上的同步。农民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的过程,不仅是自我在外化条件上的城乡一体,更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的城乡转变,有效推进了从“物的新农村”到“人的新农村”的转变,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五是助推农村土地产权经营制度创新。我国土地是国家所有制,包括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处分权归集体,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这种不完全的产权制度决定了农村土地产权边界的不明晰性,也是农村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无直接进入市场流通,不能产生产权收益的根本制约。土地银行在国家制度框架内,以部分产权即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交易及抵押,是土地产权经营制度的创新实践,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系临颍县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