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转”出新路种地种到全国

05.09.2014  13:34
              “咱西华县农民就热爱种地,家里土地流转不够种,还远赴天津、新疆、河北承包土地。”9月1日,西华县皮营乡乡长马勇说,仅皮营乡外出承包土地的农民就有3000多户,承包土地50多万亩。据估算,西华县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经营土地至少有100万亩,仅此一项增加收入5亿元。

  西华县农民大规模到省外承包土地,以皮营乡农民为最多。上世纪90年代,该乡农民金朝用、李汝喜等7户农民在天津承包荒地600亩,种植了黄豆、玉米、高粱等农作物,每户年纯收入3万元。1995年,7户农民又在天津试种棉花获得成功,每户收入30万元,在家乡引起了轰动。马楼、东金等十多个村的数百户农民,携带农机具,分赴天津、新疆、河北等地承包土地种棉花,每户承包土地少则几十亩、多则几百亩,年收入几万元到十几万元。截至目前,全乡外出承包土地的农民达3000多户。

  西华县在调研中了解到皮营乡农民的情况,认为土地流转承包,上合政策,下顺民心,决定认真总结推广皮营乡土地流转的经验。西华县农业、劳动等部门积极为农民提供信息,县农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每年为农民提供2亿多元的小额贷款,用于农民承包土地和投资。县领导分别赴农民承包土地的集中地,查看土地资源,洽谈承包事宜,帮助解决外出包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推动下,全县每个乡镇都有农民外出承包土地。

  在鼓励村民大规模外出承包土地的同时,西华县又大力挖掘内部的流转土地资源。村民外出承包土地,也为本村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东夏镇杨楼村共有村民190户,其中150户到天津承包土地,村中劳动力减少,给村上的土地流转带来了契机,让村民实现了在外、在家种地双丰收。西华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动态监督县内流转土地改变用途行为,督促承包和发包方按照土地流转“有偿、自愿、不改变用途”的原则签订合同。全县又承包“五二农场”、黄泛区农场和贾鲁河两侧荒滩、废地6万多亩。同时,把外出务工、经商、包地农民家中的土地,由政府出面协调流转给“种粮大户”、“科技能人”,流转面积13万多亩。

  土地流转承包,规模效益带来收入大增。西华营镇常武营村的盖会章承包土地5600亩,夏季繁育小麦优良品种,秋季种植玉米、大豆,年收获小麦良种600多万斤、玉米400多万斤、大豆80万斤,创经济价值1500多万元,除去投资,亩均纯收入1300元,盖会章成为受到国务院表彰的种粮大户。

  据不完全调查,截至目前,西华县外出承包土地的农民有9000多户,跨省承包土地90多万亩,加上在县内流转承包的土地,总承包流转土地至少有100万亩,按亩均纯收入500元计算,增收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