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土地市场降温二季度异常地块大幅下降

17.07.2014  19:42

部分地区楼市偏冷的市场氛围正向土地市场传递,不过一线城市抗压性仍然较强。

国土资源部下属机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16日发布《2014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全国综合地价水平保持温和上涨态势,环比增速进一步放缓。

2014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3458元/平方米,商服、住宅、工业地价分别为6475元/平方米、5214元/平方米和722元/平方米。具体来看,综合、商服、住宅、工业地价环比增速均呈放缓态势。

报告》认为,部分地区楼市偏冷的市场氛围正向土地市场传递,二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增速同比下降,土地成交价款增速回落。地价上涨动力减弱明显,综合地价环比上涨超过3%的城市个数仅为4个,较上一季度减少6个。

另一项主要指标也能反映当前土地市场的降温。

报告》显示,主要监测城市异常交易地块数量、竞价轮次等指标延续一季度回落态势,土地购置需求转弱,市场成交相对平稳。

所谓异常交易地块,按照国土部的定义,是指那些成交总价或单价最高地块、溢价率超过50%的地块。一旦地方有异常地块成交,需要上报给国土部。

截至2014年6月30日,二季度上报成交异常交易地块44宗,较上一季度减少了46宗,降幅为51%,同比减少更为明显,降幅为66%。平均溢价率为175%,环比、同比分别上升了72个和40个百分点。平均竞价轮次为75次,环比下降10%,同比下降9%。

上述数据显示,虽然异常交易地块数量减少,但溢价率却有所提高,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房地产企业更加青睐优质地块,后者带来的竞争性更激烈。相应的是,一般地块的竞争性降低了,溢价率也有所下降。

报告》也认为,一线城市上报异常地块占总数较多(占全国上报的39%),与以往三四线城市占多数的情况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地市场的分化,一线城市市场的内在抗压能力更为明显。


        不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价所所长赵松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分析土地市场趋势的各种指标中,目前一般不采用溢价率这个指标,它存在很多非市场化因素,如一宗地块的底价如果设置过低,即使最终成交价是一个市场平均水平,也会出现溢价率过高的情况。

“总体来看,总体看来,二季度各地成交的异常地块数量、竞价轮次等指标均延续一季度大幅回落态势,显示市场竞争强度、土地购置需求有所转弱。”赵松称。

对于土地市场后期走势,报告称,房地产市场仍将以市场化为主导,其变化也会进一步传导致土地市场。预计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商业、住宅用地价格走势将继续保持小幅波动,工业地价平稳上涨;各用途地价环比增长分化的趋势或将有所收窄。

责任编辑:付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