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岭村:“石头村”凿出“英雄渠”

18.09.2015  08:07

核心提示

藏于伏牛山区的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土地岭村,是中原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石头村”——村里有2000多间石板房,不用一砖一瓦,全是各色的石板堆砌而成。建成的石屋“风刮不进,雨淋不透,火烧不裂,冰冻不酥”。为解决饮水问题,自1957年4月至1959年3月,历时近两年的时间,土地岭村组织村民削平了15座山头,穿越10条深沟,开拓2个山洞。他们修通建了全长16000余米的“英雄渠”。后来林县人还来取过经。通过实地观摩,终于在林县建起了轰动世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中原网讯(记者 路文兵 南阳报道) 9月中旬,秋色七分。秋风犹如一枝巨大的画笔,尽染伏牛山林。

要到土地岭村并不容易,驱车从南阳出发,穿淅川县城,过丹河,再穿过高门山、歪倒山,方才踏进土地岭村的地界。

进村先见石,土地岭到处都是石头。路门、院墙、台阶、石桌、石凳、石磨盘、石桥……连山地的护堤及道路都是用石板建造的。当然,房子也大都不着一砖一瓦,全由石头建造。抬眼望去,一座座石屋犹如一栋栋石头城堡,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

专家们说,我们土地岭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石头村!”村干部杨丰周说,“24个村民小组、500多户人家,十有八九住的是石板房。村里有2500多间石板房,累计5万平方米,不用一砖一瓦,全是各色的石板堆砌而成。这些石板房近一点的也得几十年,远一点的都盖了200多年啦!

村民们的石板房因地就势而建,或依山,或傍水,布局错落。房子的根基用厚实的石板铺垫,既牢固又防水防潮。墙体用厚石板压缝交叉砌就,虽厚厚薄薄,却严丝合缝,整齐平滑,不露缝隙。屋顶则用寸许厚的大片薄薄石板叠压平铺,犹如鱼鳞,以便排流雨水。

据了解,土地岭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距今有250多年的历史。村里一碑刻记载,一个名叫胡华启的老人,把一家人从武昌大冶县换阴桥山下庄,迁到河南此处定居,利用自己掌握的建房技术开始建造石板房,并在这里繁衍生息下来。

站在高处向下望,石屋家家相连,片片相接,古朴厚重。散落其间的百年古木,羽盖葳蕤,为这个“石头城堡”一样的村落平添勃勃生机。

250年“石头村

山岩犹如“千层饼

土地岭村之所以能够建起这么多的石板房,跟这里的地质构造有关。

我们村里山上的石头都是这样的,一层一层有厚的、有薄的,我们盖的房子都是选用这样的石板。把石板一层一层揭下来,揭的大的有小桌子那么大,就用来做屋顶,小的则用来砌墙。”村民胡云飞说。

土地岭村的山并非都是大块大块的石头连片,而是一层一层的,裸露的岩层上下错落,清晰可见,仿佛一张巨大的“千层饼”。

另外,土地岭一带有丰富的石灰岩、水泥灰岩、白云岩等基本材料,用来建造房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你看这墙,完全由厚石片垒起来,用黄泥和自己烧制的白灰简单勾缝,外面看着缝隙不小,但你从里面往外看,一点缝隙也没有,可以说我这石头房是风刮不进,雨淋不透,火烧不裂,冰冻不酥!”50多岁的村民李宗山指着自家的石墙自豪地说。

对村民来说,村里随处可见的石头是一种天然的恩赐,是村民最亲密的伙伴。根据世代相传的建房手艺,他们就地取材盖起石头房屋,既经济实惠,又经久耐用。

千辛万苦修建“英雄渠

古有通岳观,今有英雄渠。”村民们说,来土地岭村玩儿,除了参观石头房的奇特景观,通岳观和英雄渠这两个地方一定要去看一看。

在土地岭村的中心位置,矗立着一座有着23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通岳观。通岳观规制颇大,有三进12间房舍,如今看上去有些破败。但细细看去,石雕、砖雕、木雕无不栩栩如生精巧玲珑。山门四檐翘角、斗拱挑梁,屋脊蟠龙宿凤,横额“通岳观”三个大字笔法古拙雄奇。观前一株230余年高龄的国槐,见证着土地岭村的悠悠历史。

村里人大都不知道这座观宇的来历,只隐隐觉得与这座石头村子有着极大的纽带关系。“你看,这大庙的墙壁、院墙也都是用石头垒成的。”村里的小孩子叽叽喳喳地说着他们的发现。

说到英雄渠,村民却个个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这条在土地岭村穿山过岭、绵延1.6万米的长渠,像一条玉带萦绕在山间,为人畜饮水、灌溉农田提供甘甜的泉水。

村干部介绍,土地岭村地处豫鄂接合部的伏牛山深处,村民分布在沟沟岔岔中,人畜饮水极度困难。为解决饮水问题,自1957年4月至1959年3月,近两年的时间,土地岭村组织村民削平了15座山头,穿越10条深沟,开拓2个山洞。他们用石头垒砌,石灰勾缝,终于修通了底宽2米、墙高1.5米、全长16000余米的新水渠。后来,为表彰五位修渠英雄,人们以石刻碑记下此渠和修渠的英雄们的事迹,“英雄渠”由此诞生。

村干部说,英雄渠比红旗渠修建的时间要早,后来修建红旗渠的林县人还来取过经。通过实地观摩,终于在林县建起了轰动世界的“人工天河”。如今,当年修建英雄渠的英雄大都过世,但英雄渠的故事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却刻在这个村落的每一块石头上。

深山慢生活

伏牛山深处的土地岭,人们仿佛不知甲子,享受着慢悠悠的乡野生活。

置身这片宁静所在,仿佛一切都平和下来。吱扭扭的石磨声,是村民们在磨豆腐,乳白的豆汁缓缓流出。一个蹒跚学步的幼童,情不自禁地便努嘴欲吮,引来大人们的一阵欢笑。

一条清澈的小溪绕村而过,妇女们在溪边洗着衣服聊着天,潺潺的流水声在这个安静的村落听来格外清晰。

我们这里山好石好空气好,是个长寿村。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不少呢!”一座石屋前的古树下,几位老人正在聊天,他们声音响亮,腰直背挺。一边的老乡说,看不出来吧,他们大都80岁以上了。

赏石头房,游通岳观,访英雄渠,在节假日到土地岭村体验深山里的慢节奏生活,成为不少城市上班族的爱好。“我这是第二次来了,上次和朋友两个人来,这会儿带着全家人过来玩儿。”游客张先生说。

石板墙,石板房,石板箱子石板炕;红薯干,当主粮,男大当婚时难娶婆娘。”旧时候村里流传的歌谣,是村民当年穷困生活的缩影。

如今,当地政府表示,正在计划建设丹江民俗村,将其打造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一处独具特色的新景观。随着丹江旅游的规模性开发和土地岭村知名度的提升,这个中原最大的石头村落即将翻开崭新一页。

编辑:禹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