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上“国家队”外衣 只是园区一个新的开始
2014年,对产业园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继天府新区晋升“国家队”成为第十一个国家级新区后,紧接着苏南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此同时,自贸区的申报工作也在进行激烈的角逐,各区域都在争相加入“国家队”。
然而,迈入“国家队”并不是一个园区发展的终点,相反,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其发展之路,也将变得任重而道远。
记者近日采访了几个“国家队”的“老队员”,听他们谈谈园区该如何发展。
政策并非关键 营造环境更重要
园区在晋升国家队以后,都会获得相应的政策扶持。如国务院在对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同意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参照执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各项政策及其配套措施。同时,支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结合自身特点,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苏州工业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沈晓明表示:“获得国家的支持,对园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将对当地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政策、创新、服务等方面能够获取更多权利,从而有了更多的选择。”
政策对于园区入驻企业发展来说,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仅仅依靠政策,是难以成功发展的。
“对企业发展来说,成长环境更加重要。中关村目前的246家上市公司以及其他一些企业,都不是靠政策发展起来的。”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说,“制定政策不是要激发企业活力,而是要释放企业活力,政府要做的事情是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而不是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给企业打激素。”
据了解,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以后,中关村形成“一区十六园”的空间格局,其总面积达到488平方千米,并覆盖北京所有行政区。
郭洪表示:“中关村各分园的产业基础条件不一样,所以功能和定位也不一样。但是各分园都有着共同的责任,就是创新升级,转型驱动。其实中关村管委会更多的不是管理,而是服务,帮助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搭建一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环境。”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部副部长刘志春对此持同样看法,“虽然每个园区都希望获得政策,但是由于不同的功能定位,政策并非都适用。目前国家级开发区近200个,很多园区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只是在造漂亮的楼房,园区下一步应该把重心放在企业服务上,构建产业生态环境,并培养一支专业的服务队伍,可以把部分政府功能放到园区里去。”
园区除了要给企业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提升园区自身发展水平以外,作为“国家队”的一员,还应起到对周边区域甚至是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
将园区的运营经验和理念“复制”出去
郭洪表示单靠某个区域的创新很难带动整个国家的创新,所以中关村与其他区域广泛开展协同创新的合作。“中关村目前已经与全国50多个地区开展合作,合作程度不一。有的是搭建一个平台,推动双方企业、科研机构、人才的互动。有的是共建园区,这主要是中关村的运营模式、经营理念、体制机制改革举措、科技服务资源的延伸辐射,把孵化出来的技术全国布局。”
除了中关村在进行跨区域的合作,苏州工业园区也在江苏南通和宿迁进行了项目合作。沈晓明说:“苏州工业园区本身也是在借鉴新加坡的服务模式和优秀的经营理念。现在,也开始向其他区域输送这些成功的开发建设模式和经营理念。”
在谈及这些成功经验能否复制到其他区域时,沈晓明表示:“园区开发建设的过程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所以在复制经验和模式时,也要适应变化。最好是能够充分掌握这些经营理念,然后在新的区域、新的环境下加以调整并运用,尤其是在产业规划、政策落实、人才引进、配套服务等方面,要做好规划设计和后期推进工作。”
郭洪表示:“很多人说中关村是中国的‘硅谷’,可我们管委会从没这样说过,因为中关村就是中国的中关村。每一个区域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发展水平都不一样,所以简单的复制一个成功园区是很难的,必须立足于当地的条件。所以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首要条件是立足实际环境,然后将一些优秀园区的运营理念贯彻进来,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机制,营造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这个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须持之以恒。”
责任编辑:赵文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