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是这样炼成的

16.12.2016  19:04

12月16日上午9时,冬日的阳光温暖了大地,基础医学院三楼会议室内暖意融融、喜气洋洋,师生们的心情也像阳光般灿烂明媚。就是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在这个让人沉静、安心、愿意作为的地方,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倍奋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阎锡蕴研究员,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益芝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盛典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杨光研究员,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高传玉,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郭永军教授,河南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王云龙教授,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马小伟,开封市发改委副主任赵辉,校领导关爱和、宋纯鹏、刘先省,校总会计师韩守富,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医学院各学院、工程实验室等单位的领导和师生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揭牌的神圣时刻。仪式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先省主持。

不忘初心:办好医学教育是河大的夙愿

校党委书记关爱和在仪式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实验室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校级到国家级,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蕴含着河大医学人的心血和汗水。2001年筹建“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实验室”;2005年获批“河南省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医学重点实验室”;2012年与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省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联合获批“抗体药物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今年10月,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立项建设。这是我校获批的第一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是我校在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河南大学医学学科发展揭开了崭新篇章。

时间的足迹,汇聚着前行的力量。回首过往,河南省的医学高等教育,兴起于河南大学医学院。1929年8月,医学院在河南大学正式设立,是当时河南大学的五大学院之一。抗战爆发后,医学院随学校辗转多地,办学不辍,抗战胜利后重返开封。凭借优秀的师资队伍,河南大学以其博大的胸怀和抱负,在中原大地办出了一所高水平的医学院。1952年,医学院独立设置为河南医学院。

2000年,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河南大学合并,再次开启了河南大学医学教育的新征程。历经16年的改革发展、融合积淀,医学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办好河大医学教育,重振百年河大风采,成为包括医学教育师生在内的全体河大人的共同愿望和坚定意志。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6年10月,河南大学与河南省人民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河南大学医学院。新的河南大学医学院,从此踏上崭新征程。作为有着百年办学历史、深厚学科积淀的综合性大学,河南大学有足够的自信和实力,在中原大地上再次办出一所高水平的医学院。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在全场师生的见证下,关爱和、沈倍奋共同为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揭牌。

苦练内功:仅用16年建成国家级实验室

我们很幸运,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实验室主任马远方在很多场合都这样说,对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充满了感激之情。

国字号”的炼成,除了各方面的持续支持与帮助外,还得益于实验室16年来的苦练内功。

进入新世纪,实验室刚起步时,缺乏场所,缺少设备,条件十分简陋。现如今,拥有研发实验室6300㎡,中试车间1500㎡,仪器设备9000多万元……从强烈的反差与鲜明的对比中,我们可见端倪: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师生们很少有节假日,每天一大早就到实验室,离开时已是满天繁星。有时为了验证一组数据,一干就到凌晨一两点,甚至通宵达旦。”2014级研究生王宣策、2015级研究生刘美辰等实验室的同学们说,他们很喜欢实验室“特别拼”的学术氛围。

实力靠的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2006年获得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学校和省里的经费支持也逐渐增多。到目前为止,实验室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和国家重大新药创制29项,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和获批国家及国际发明专利8项。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室最可宝贵的资源——学术带头人。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陈有海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董政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黄河学者胡延忠,王云龙,马小伟,马远方等一大批专家汇聚于此,带领团队人员一起攻坚克难,共同托起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美好未来。

此外,实验室还十分重视青年学术骨干的选拔和培养。近年来,在各个研究方向上,陆续引进了海内外杰出人才和优秀博士毕业生。他们充满朝气与活力,在实践中百炼成钢,成为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仪式上,副校长宋纯鹏为阎锡蕴院士颁发河南大学双聘院士聘书,并为“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学术与技术委员会”的各位委员颁发聘书。

应学校邀请,参加揭牌仪式的沈倍奋、阎锡蕴、于益芝、王盛典、杨光、高传玉、郭永军等专家,还将于近几日为师生们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

服务社会:为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新希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生物医药产业,尤其是新兴的抗体药物,是世界公认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我省重点培育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与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也为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实验室在原创性抗体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急危重症—心肌梗死研发的抗体药物“迪尔辛”,在治疗心肌梗死方面显示出惊人的效果。据了解,“迪尔辛”现已完成工程化细胞株优化及小试生产,其产业化和上市不仅会产生上百亿的巨大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挽救众多严重心梗病人的生命,延长病人抢救的窗口期,降低心梗后心衰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将来,“迪尔辛”极有可能成为心梗病人的救命药。

作为共建单位的华兰公司和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因其在疫苗、血液制品和抗体诊断试剂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早已享有盛誉。如今,他们从战略高度瞄准抗体药物,已完成4个单克隆抗体(HER2单抗、VEGF单抗注射液、CD20单抗注射液、TNF-a单抗注射液)生物相似药临床前研究,已获批临床试验。此外,还完成了重组抗RANKL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和重组抗EGFR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注射液重组细胞株构建、5升小试工艺、制剂工艺开发工作。目前,正在进行200升培养生产工艺放大及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这些都将为生产老百姓用得起的新一代抗体药物和诊断试剂作出突出贡献。

此外,实验室还针对视网膜病和龋齿进行抗体药物研发。视网膜病是致盲主要原因之一,实验室以αBcrystallin蛋白为靶向药物,对视网膜缺血损伤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正在研究之中,很有可能给罹患眼病的朋友带来希望。龋齿是十分常见的口腔疾病,实验室研制的工程乳酸菌能携带单链抗体,通过抑制突变链球菌与牙齿的黏附,有效降低龋齿的发病率。

谈及实验室的未来发展与目标方向,关爱和在讲话中表示,国家实验室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学校将会集合力量和资源,全力支持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落实相关配套条件,不断强化运行管理,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着力提高实验室研发和工程化试验能力,促进国家和地方产业创新平台的有机衔接。我们要瞄准国际前沿,围绕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需要,开展抗体靶点筛选、新靶点抗体药物、仿创抗体药物等研发,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新的科技成果。

揭牌仪式之后,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并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实验室。随后,实验室召开了第一次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会议。各位委员对实验室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及团队建设等领域给予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对实验室的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进行充分论证,有效发挥了学术与技术委员会在实验室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河南大学官方微信: 赞赞赞,河南大学又获批一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