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极度关注企业融资成本
本报讯 国务院办公厅上周发布的《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要求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整顿不合理金融服务收费;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等。对于上述政策,申银万国的分析观点认为,在经济数据放缓、货币供给意外回落的情况下,此次文件重申了“结构性宽松”政策不变。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是一个核心的政策导向,从目前来看,政策似乎成效有限。如果后续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三大政策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则可能考虑降息。 一行三会一局召开媒体吹风会 央行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 国务院办公厅14日下发《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十项举措,分别责成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等部门落实。15日,一行三会一局举行媒体吹风会。 根据参会人士发布的会议纪要,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张翠微在会上表示,利率市场化今年做了三方面工作:第一,不断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自律机制是利率市场化依托的一个重要组织机制,因为随着央行逐渐弱化利率管制就需要更多发挥市场利率定价管理的作用,今年扩大了自律机制的参与主体。第二,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不断扩大发行和交易主体,今年前7个月已经有31家发行同业存单,累计142只,累计发行金额1846亿元。加上8月初的发行,目前已经接近2000亿元。第三,放开存款利率的管制,利率市场化一般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市场化改革路径,现在外币存款利率只有300万元以下、一年期以内的短期零售外币存款利率还有上限管理,今年3月1日央行率先在上海自贸区放开小额外币存款上限,经过一段时间的先行先试,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在自贸区运行平稳。随着自贸区总结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下一步有望进一步推广。 银监会:利率市场化加大筹资成本波动性 利率上升空间不大 银监会有关人士在会上表示,筹资成本整体是平稳的,没有大幅波动。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筹资成本过高是一把双刃剑,筹资成本过高意味着风险比较高,这是需要防范的。需要研究怎样保持合适、适度的成本,“企业可承受、银行可接受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 从中长期来看,筹资成本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波动性会不断加大。目前,我国经济的整体筹资成本相对比较平稳,跟随央行利率导向的引导,其趋势是非常鲜明的。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这种波动性会加大。 在目前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按照国际经验,短期内利率中枢会有一个上升的趋势,所以当前局部一些筹资成本的变化可能与此密不可分。银监会表示,目前看,整个贷款供给端相对还是比较珍贵的,实体企业对贷款比较渴求。但是,目前这种贷款利率上升的空间应该不是很大,“这是银监会的一个基本判断”。 央行:培育基准利率很重要 利率市场化不等于撒手不管 央行表示,总体而言,多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初期,短期内利率总体走势上升。现在央行一方面要加强利率市场自律机制的作用,防止利率放开以后可能会导致的无序竞争。另一方面也在培育市场基准的利率,如果管制利率逐步淡出了,市场需要有一个新的定价标准,市场基准利率的培育就变得非常重要。 事实上,央行于2007年推出了shibor,去年又推出了贷款集中报价的利率指标,事实上也是希望早先shibor在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能延转到信贷试产,让大家在市场化的环境中有更多定价的基准利率的参考。 此外,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并不是说央行对利率不管了,而是更优化对利率的调节管理能力。不像以前宣布一个利率来作为管制,而是要理顺利率的传导机制,让央行有一个政策利率的框架,来通过利率的信号向市场传导。在这方面需要做更多完善的工作,现在在积极推进中。总体而言,弱化利率管制,逐步让利率能自由的按市场的供求来决定,然后逐渐形成市场的定价基准,然后央行要在这样一个市场化的环境中更好的发挥利率的信号作用,更大程度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证监会:抓紧制定注册制改革方案 考虑在创业板建单独层次支持未盈利企业上市 证监会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正在抓紧制定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探索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市场主导、责任到位、披露为本、预期明确、监管有力的股票发行上市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对于创业板,要继续完善相关制度。考虑在创业板建立单独层次,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以后,到创业板上市。 新三板方面,目前也在考虑丰富做市商、协议转让等交易方式来活跃交易,丰富融资工具,完善小额、便捷、灵活、多元的投融资机制。 据悉,证监会还在考虑要对证券公司、资管、直投、理财等业务,以及基金公司子公司业务进行检查,清理不必要的环节,缩短融资链条,强化与实体经济的直接对接。 申银万国:7月数据异常不是管理层希望的结果 现有政策效果不佳可能会降息 申银万国宏观研究部李慧勇、孟祥娟、郭磊等三位分析师认为,在经济数据放缓、货币供给意外回落的情况下,央行在最新的文件中重申结构性宽松政策不变。这意味着上半年的定向宽松依然是年内基本的政策导向,政策既非全面宽松,亦非转向流动性收缩。通过定向宽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仍是一个基本的政策导向。 《意见》再次强调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三大定向宽松政策,为货币政策稳增长继续提供想象空间。《意见》指出要扩大企业债规模,从“宽融资”向“宽信用”过渡的政策趋势不变。“逐步扩大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范围和规模,按照国家税收法律及有关规定,对各类长期投资资金予以税收优惠”,这对于资本市场是一个制度性利好。《意见》指出要缩短企业融资链条,加强对影子银行、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方面的管理,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和“过桥”环节。这其实只是127号文等文件的继续落实。据报道,8月央行将启动对同业业务的专项督查,申万猜测这可能是7月信贷和社融数据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信贷和社融异常回落可能是银行在专项督查前的业务规范动作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并不代表货币供给转向突然紧缩。 李慧勇团队指出,《意见》中“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偏离度指标,研究将其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扣分项,约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冲时点’行为”,更是直接指向此次7月金融数据异常,这意味着此次异常是政策不愿意看到的,并希望通过风险防范杜绝此类流动性风险。这一点应该可以消除市场关于政策态度转向的担忧。 最后,申银万国指出,尽管《意见》没有调整利率政策的暗示,但需要提示投资者的一个逻辑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是一个核心的政策导向,是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政策一直强调的一个目标,也是政策成效判别的关键标准之一。从目前来看,政策似乎成效有限。如果后续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三大政策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幅度有限,则降息依然是一个可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