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 版别稀少——四川铜币

06.07.2019  09:23

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1910年(宣统二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线,辛亥革命之后,作为人口大省的四川,派系林立,混战不断,四川军阀就此出现。

 

四川铜币,是这一时期四川省地方政权铸造的货币。由于川省银铜矿缺乏,加之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割据,致使中央政府《币制条例》关于铜币之原料比例、铜币面额的规定没有严格遵守,四川铜币发行量十分巨大,致使物价虚高、影响经济发展。四川铜币,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开铸,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法币开始流通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四川铜币是由四川铜元钱币演变过来的,最早铜元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川督岑春煊始议铸造铜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建立四川铜元局,其规模不大,仅就原购铸小制钱的废机修整使用.厂房是机器局的压铜厂和旧的铜钱厂,铸料是机器局的枪弹废壳边渣和宝川局余铜,圯炼净尽。按铜96%、铅0.1%及其他的比例配铸“当五”、“当十”铜元。所铸铜元悉用紫铜,量较好。以致四川铜元成为全国铜元特点之一。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产物。1911年12月发生“成都叛乱”,以尹昌衡、罗纶为正副都督的四川军政府取代了建设仅12天的大汉四川军政府。新的四川军政府建设之初即面临着需用日繁、度支日绌的财政困窘时势。军政府迅速接受了四川成都造币厂,决议铸造“四川铜币”以应急。民国元年(1912年)4月,四川成都造币厂奉四川军政府之命,开模铸造“四川铜币”(也称“汉”字铜元)。

 

近日天翼文化有幸征集到一枚四川铜币;

其重19.9克,钱币正面珠圈内书“四川铜币”,圈外上书“军政府造”,下书“當制钱壹百文”,背面珠圈内绘有篆书“汉”,圈外上书“中华民国二年”。笔迹明晰,保存完好,面值壹佰文的四川铜币最为稀少,在市面上极其罕见,具有很高的保藏价值。

 

 

 

与孙像开国纪念币和袁像银元比起来,四川铜币流通范围较窄,发行量与存世量自然无法与前二者相比。由于这个原因,接触四川铜币的人比较少,研究者更少。但这并不表示四川铜币的研究价值和市场价值不高,向来经济规律和收藏首要以“物以稀为贵”定律为标准。作为特殊历史时期、地方政权的特殊货币,军政府货币具有军用货币和民用货币的双重职能,是历史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是历史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