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中国器官捐献指南》发布 洛阳主动申请少

25.08.2015  10:16

  □记者 段伟朵

  核心提示|昨日,“首部《中国器官捐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的消息成为网上热点,洛阳市目前器官捐献的现状如何?《指南》的发布对器官捐献有没有促进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器官捐献志愿者、洛阳市红十字会等相关方面。有志愿者表示,器官捐献,其实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没有害处,又能帮助别人,何乐而不为?

  事例献血年龄“超标”,他申请了人体器官捐献

  今年61岁的曲建成师傅手里保存着一份特殊的“接收信”,这封信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里面的内容是确认收到曲师傅填写的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

  “去年过完生日,我专程赶到洛阳市红十字会,填写了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两份申请表。”曲建成说,上世纪60年代,他的父母从沈阳来到洛阳支建,从此在此定居。当兵复员后的曲建成来到洛阳石化成为一名钳工。从1974年第一次献血后,他在无偿献血公益事业方面,就坚持了近40年。其间,他断断续续坚持献血累计5200毫升。

  “第一次献血是为了救一名受伤的女同学,当时的献血制度还不像现在这样完善,临时抽调了7个人,只有我一个验上了。”曲建成说,虽然因为营养跟不上,献完血他晕倒了,但自己的付出能够挽救一条生命,这种感觉让他记忆颇深。此后,不管是在部队还是工作岗位上,需要献血时,曲建成总是第一个报名。

  按照目前献血法规定,年满60周岁,将不能再献血。持续了大半辈子的公益,曲建成似乎已经有了“惯性”。过完60岁生日,曲建成决定提出申请,捐赠遗体和器官。在说服家人后,去年2月份,在爱人的陪伴下,他签署了两份申请,并通过洛阳市红十字会寄往河南省红十字会。

   现状器官捐献主动申请者少,“影响他人”不容易

  那么,在整个洛阳市,像曲建成这样“觉悟高”的市民多吗?

  记者了解到,2011年7月,河南省被批准为全国第二批人体器官捐献试点,洛阳市人体器官移植的定点医院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截至今年3月,全省已实现人体器官捐献170例,使505名重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其中,洛阳市有十余人完成人体器官捐献,挽救了不少生命,但人体器官捐献的“缺口”依然很大。

  “目前,人体器官捐献的办公室设在省里,洛阳市主要负责协调,所有的资料都要送往省里。”洛阳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郑瑞生介绍说,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对人体器官捐献不能接受,这是目前人体器官捐献遇到的最大“瓶颈”。此外,宣传不到位,也使不少市民对于器官捐献缺乏了解。“主动提出人体器官捐献的还是比较少,平时会有一些市民主动到红十字会办公室咨询,但多是老人,申请的也是遗体捐献。人体器官捐献方面,还属于试点阶段。

  传统观念“束缚”、宣传不到位,相关部门并非没有作为。记者了解到,在河南省红十字会的组织下,洛阳市近年来也不断开展各项相关的宣传工作。但是,正如曲建成自身感悟:“影响他人,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

  “最初我提出这个想法,家人是一致反对的。”曲建成说,最早他“热衷”献血,身边不少同事就“不理解”,他们认为血液对人体健康是十分宝贵的,宁愿捐钱,也不献血。随后,儿子在他的带动下,也加入了献血行列,这是让他欣慰的事情。可是,到了器官捐献时,连支持他的儿子也开始反对。“出于亲情,儿子在心理上很难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