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喜迎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三

11.09.2019  12:40

抢抓机遇  强化内涵  努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五年以来学校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

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五年以来,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学院和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实施目标管理和科研奖励向重大科研成果倾斜政策,学校科研工作形成了科学发展、有序进步的局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1项,2017年进入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高校,开创了我校科研工作在基础研究、社会服务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新局面。

一、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数量逐年攀升,在2018年科技部“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申报中,我校共获批3个项目,总经费突破6000万元,实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主持零的突破。

五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42项(人文:3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11项(人文:157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5项(人文:54项);科研经费总量增至5.65亿元;四大检索收录论文1987篇(人文:52篇),CSSCI收录论文431篇;出版学术著作247部(人文:181部);授权专利633项;主持制定国家、行业标准73项。

二、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经济发展,积极开展科技开发及科技服务工作,获得首批“科技兴粮示范单位”。学校还牵头和参与了三十多个国家和省产业联盟、行业创新体系战略联盟,拥有一批国家和省农业领域岗位科学家、河南省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新世纪优秀人才、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承担了一大批行业、地方的技术攻关和重大工程项目,在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初具规模

形成了国家、省部级、地厅级各级各类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优势学科和博士点的全覆盖,建有包括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内的37个国家和省部级平台,新增省部级平台14个(人文:2个),建有10多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依托这些平台和团队,一大批各级各类项目得以稳定持续地开展。

四、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不断改善

学校科研设备功能先进、种类齐全,科研场地得以逐渐保证,科研经费逐年大幅度上升。校基金项目支持强度也有较大提升,通过校基金已下达科研项目516多项、经费总额超过1354万元,其中85%用于支持中青年教师,形成了对科研工作的有力支撑。

五、引领行业和地方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成功获批首个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平台,为充分发挥学校源头创新作用,加快高水平成果涌现,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