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通过气象现代化建设丰富为农服务科技内涵

05.11.2014  11:11

自邙山向东,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豫东大平原,河水流淌其间,滋养了商丘肥沃的土地。
  今年,商丘再次刷新记录:夏粮总产量达68.4亿斤,占全省十分之一。
  今年,商丘再次实现突破:从2003年起,夏粮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
  “十二连增”,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商丘市各级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为农服务的科技内涵,积极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人工增雨方面的作用,为商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成功转型,增添了更有分量的砝码。 
       
      气象现代化枝繁叶更茂盛
  商丘梁园区李庄乡闫庄村位于黄河故道南岸,历史上曾是个出了名的穷地方。然而,就在这个村里,土生土长了一位“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闫世民。 “春天种什么?网上看市场;土地适宜种什么?测土加配方。管理靠科技,气象来帮忙”10月29日,全国种粮标兵、河南商丘市梁园区闫庄新村的闫世民站在地头道出了他的“种植经”。
  时令已近立冬。记者看到,闫庄新村科技示范园区里,建有一个四要素气象站和一个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
        而这,只是商丘市通过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为农服务的一个缩影。
  “加快发展气象事业、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市委书记陶明伦说,商丘作为农业大市,粮食生产在全国、全省举足轻重。气象灾害对商丘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制约着国民经济发展。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必将充分发挥气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进一步为商丘经济发展提供积极的气象保障和科技支撑,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010年3月,商丘市政府与省气象局签署共建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合作协议。双方围绕商丘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共同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评估和服务工作,以及人工增雨防雹减灾工作,推进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增强气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城乡气象信息服务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能力,率先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2012年8月16日,《商丘市建设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总体方案》出台,强调商丘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强人工增雨、农村生态建设等工作,重点抓好豫鲁苏皖人工影响天气跨区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科学开发利用雨水资源。
2013年12月20日,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人影基地建设,决定在新机场规划中预留10亩地作为人工增雨作业飞机作业区使用。
2014年6年30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再次研究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审议并通过《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7月7日,商丘市第一个有关气象行业现代化的全市性政策性文件正式下发。
  2014年8月29日,商丘市气象局联合市发改委、财政、水利、农业五部门联合印发《2014年全市气象现代化行动方案》,进一步确定了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综合观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精细化预报预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五项重点任务。
      商丘市气象局局长李柯星介绍:“在商丘大地,气象现代化建设摆上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据统计,近三年来来全市已累计投入一千多万元用于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工程建设,先后建成了集人影指挥、视频会商、灾情监测、卫星雷达三维显示、大田农业气象指标因子监测等为一体的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指挥中心。全市共建成区域气象站180个,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建成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10个,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3套;高标准良田、设施农业、新型规模经营体等不同类型的气象科技示范园20个。积极扩宽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每个乡村至少具备了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电子显示屏、乡村大喇叭等其中三种以上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丰产丰收提供科技支撑。

      农业物联网绽放迷人色彩
  自从安装上农业物联网,通过气象要素感知元件,睢县云腾生态农业科技园里种菜的王国营轻松就获取到了大棚里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温度、湿度等数据。10月29日,记者走进这座全县最高端的科技大棚,体会现代农业的魅力。
  刚一走进一座7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便感受到温暖。这里的苏瓜、豆角、葫芦长势喜人。蔬菜大棚一人能管理4-5个,因为里面装上了一个小小的传感器,棚内温度高了它会发出警告,土壤湿度低了它会提示,并能准确地“说出需求”。而过去,农民只能凭借经验判断。大棚门口的电子显示屏幕上显示着“农田小气候实时监测数据”。这些数据每隔10分钟实时传输一次。在豆角种植区,记者找到了一个标有“大棚采集系统”的仪器,上下三层的铁盒子里都装有不同的感应器。而在顶端的支架上,有一个白色圆球状的监测仪,通过远程的操控,监控着大棚里的一举一动。
  “这套仪器主要用来实时监测二氧化碳状态和浓度,以及气温、空气湿度、地温、土壤含水率等气象要素数据。”睢县气象局局长吴俊祥介绍,紧密结合生产的各个环节与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气象部门在不断开发、制作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时,还积极开创气象服务的新方式,加强物联网技能在在气象为农服务上的使用,发挥现代科技的引导和支撑效果。
农业物联网是指在大棚控制系统中,运用物联网系统传感设备,采集农业生产信息,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远程控制。在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农业气象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商丘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现代化。
睢县正是农业气象物联网的试点县。据了解,睢县是中原粮食核心区建设重点县之一,对气象条件有很大的依赖性。近年来,睢县气象局不断提升为农服务科技含量,先后安装建立了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温室大棚二氧化碳浓度监测系统等设备。而这些监测数据,全部集成到商丘气象服务信息网上,这是一个包括了公众服务、为农服务、决策服务、专业专项服务等内容的市县一体化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在10里地外的睢县气象局工作人员王威通过服务平台熟练地调出了云腾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实时观测数据。他介绍到:“这个服务平台可以通过自动分析以及与历史数据、大棚外气象数据的对比处理,反演出大棚内小环境的气象预报,最终将农业气象信息以及特殊天气预警信号通过电子显示屏、网站和手机短信等途径反馈给农户。
  “在未来,农户们只需要轻点鼠标或者通过智能化手机,就能看到棚室内土壤、空气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相关信息,并能实现远程控温、控光等,按动按钮,开启大棚增温、启动卷帘机,增加光照等都没有问题。”吴俊祥说,在未来,浇水、施肥等农活也都可以由物联网完成,农户们只需做些无法替代的手工劳动。
  记者在睢县采访时,恰好赶上睢县农科所粮食高产创建攻关田里的农田实景监控系统调试成功。这是商丘地区气象部门首个农田气象信息高清实景监控系统。农田实景监控系统投入使用,实现了覆盖区域内农田生态环境和作物生育期、苗情、长势以及灾情等的可视化,足不出户就可直观、清晰地观察到农田作物长势、生长环境,极大提高了高标准良田里农业生产墒情监测、病虫害防治、防灾减灾、作物产量估测水平。
  科技的魅力,开始在豫东这个小城的在乡村阡陌之间,绽放出迷人色彩!

      特色服务气象声音更响亮
      霜降过后,深秋换了新颜。刚露头不久的麦苗,将嫩绿蔓延至天际,拖延着即将到来的冬天脚步。在素有农业大村之称的睢阳区曹吴村,冬天的脚步似乎更慢。10月29日,记者一进入村里,迎面而来的是一栋栋现代化的农庄,干净整洁的乡村大道,以及路边的绿色行道树。
      这是一个颇具现代气息的新农村社区。村委会主任张其敏迎上我们的采访车,“一看见这个车号,就知道是区气象局的宁局长来了!”他介绍说,曹吴村主要种植小麦、蔬菜等,由于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村里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发展新型特色农业是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而依靠科技力量,才能做活促进农民增收这篇文章。
  “气象部门专门在村里建立了气象信息站,安装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电子显示屏,开通气象信息服务终端。”张其敏熟练地打开电脑,登录到商丘市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他介绍说,目前村里能通过手机、电子显示屏、多媒体信息机、高音喇叭和网络等五种方式接收常规天气预报、农事气象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真正实现了气象服务信息实时接收、入村进户,为指导全村和周边村的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睢阳区气象局的宁德峰局长介绍,今年2月11日,这里曾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寒潮天气,气象部门提前发布了预警信号。“村委会接到消息后,立即通知到所有自然村,所有的大棚农户,提醒采取防风防冻措施。村里还安排专人,通过大喇叭反复播放气象局提供的防灾措施。”张其敏说,事后的调查显示,全村50多个蔬菜大棚无一受到揭顶、倒塌等损失,蔬菜也没有受到冻害,减少或避免损失30多万元。
  而在睢阳区勒马乡,乡长刘永对今年不同寻常的天气记忆深刻。“5月份出现了持续十几天的干热风,6月份开始干旱,9月初又出现十几天的连阴雨。”他感慨到,今年的收成离不开气象服务,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你问我气象科技的作用,我理解就是能提前预防,能减少灾害!”据了解,睢阳区全区19个乡镇、办事处,全部按照“有职能、有人员、有网络、有设备、有考核”的“六有”标准,建立了乡级气象信息服务站,以多种方式对重点服务对象进行“直通式”气象服务。
      而梁园区气象局更是在气象信息服务平台上,建立了规模化农业种养大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数据库,加强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同时,在梁园区政府门户网站建立“气象服务”专栏,广泛扩大服务人群;通过新媒体微博微信开展“指尖”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服务对我们闫庄新村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个园区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展示工作。不同气象条件对作物的丰产性、抗病性等表现差异极大。”梁园区闫庄新村的闫世民说,利用天气预报、农业生产建议等气象信息服务,有计划的安排农业生产工作,即节约了资源、人力,同时也有效的减少了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夏邑县太平镇高标准粮田万亩方里,正在进行麦田管理的农民陈有福说:“高标准粮田建设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一亩地能收小麦1200多斤,和以前相比能增收五六百元,这高标准粮田就是好!”夏邑县气象局在这块高标准良田里建设了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为粮食生产提供气象服务。每年,县气象局还联合县农业局定期深入全县各个乡镇实地调研,了解农业生产现状、主导农作物和特色农作物分布状况,目前已将全县24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73个家庭农场负责人联系方式纳入气象服务平台中,并从中筛选科技意识强、有示范带动能力的100多个服务对象作为“直通式”气象服务示范点。
  “吃了宁陵梨,不思他乡果”。宁陵县气象局将当地的金顶谢花酥梨作为精细化服务的重中之重。记者来到宁陵县石桥镇万亩梨园时,大批的梨果已采摘完,只留有几棵最好的招待客人。45岁的果农魏道富听说是气象局的客人来,连忙搬来梯子,爬到最高处摘下几个大小适中、颜色深黄的梨邀请我们品尝。“这个几梨没有其它树叶遮挡,光照好,很甜!”他介绍说,梨在生长过程中对气象条件要求严格,尤其怕遇见寒潮、大风和冰雹。“你看那边,气象局专门建了一个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有什么重要的信息,我们就从屏幕上早早知道。
      宁陵县气象局的张宏伟介绍,为做好宁陵梨业的气象服务工作,科技人员根据金顶谢花酥梨的整个生育期的生长状况进行了长期观测,总结出了酥梨各个发育期的适宜气象指标和不利气象指标及影响程度,并根据测定的指标,实时开展专项气象服务。“在关键生产期,我们还会到现场指导果农采用浇水、对树干刷白、烟熏以及喷洒防冻药水等方法预防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对酥梨的稳产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记者手记】
      农业稳,天下安。
      丰收让种田的农民喜悦,丰收让采摘果实的果农喜悦。
      丰收也让作为农业大市的商丘自豪。
      气象科技,让古老的农业在现代发挥生机。当气象科技之光照耀每一粒小麦上、每一片农田里、每一个农民脸上时,科技也让每一粒麦粒饱满、每一片农田增产、每一个农民增收。(王建忠    杨淑萍  张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