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清廉的演出说明书

04.08.2014  18:28

自中央发文叫停奢华文艺演出以来,确实取得很好成效,然而,还需要具体地抓、往细处抓。不说别的,单说那些演出说明书,就很需要改改。

观众拿到演出说明书,首先想看戏是谁来演,喜好笔墨的观众还要看看剧本是谁写的、由谁来导演。然而,观众往往首先看到的并不是演员、编剧、导演,而是总策划、总创意、总顾问、总指导、总协调,接着是策划若干、创意若干、顾问若干,还有艺术顾问、艺术指导、协调等各若干。担任这些头衔的必定是位高权重、“有头有脸”的政府官员,近几年又兴起加上董事长、总经理、中心主任等。如果戏是基层剧团演的,那就还得加上一串基层官员的姓名。这样,排过十几行、几十个人名之后,才能看见演员、编剧、导演、作曲、指挥、舞美设计等艺术人员的名字。

但是,并非所有的演出说明书都这么奢华。笔者曾看过北京曲剧团演的《骆驼祥子》,它的演出说明书就有些违背“潮流”。打开说明书,首先进入眼帘的是老舍的照片和老舍的简介,接着是编剧、导演、作曲等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的名字,而且都配了照片。在“演员表”里,不论戏多戏少,都有名有姓。乐队人员、舞美人员,也都有名有姓。特别的是,这个戏单里没有“总创意”“总策划”“总顾问”“总指导”“总协调”,以及几十个创意、策划、顾问、协调、指导,只在最后一页的右下角有个“职员表”,也都是本团的工作人员。

为什么演出说明书上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曾问过一些院团长,得到的回答是:人家领导们给看了本子、拨了款,批准了外请编剧、导演,调来了演员,不表示表示行吗?现在家家如此,咱不敢违例。

俗话说:“笑话人,不如人。”我当了13年文化官员,也没有脱此时俗。只是在“出局”以后,才体察到院团长们的苦衷,听到广大观众的批评甚至挖苦,才开始反思“石崇斗富”般奢华演出的不合中国国情,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危害甚至腐败,才在一些局外的场合例如研讨会上,反对“烧钱”。我做当局者的时候,也曾提议一些纪念活动,不妨就要一台完整的剧目,不搞“拼盘”。但是,我深知不起什么作用,因为这种声音是传不到“现管”的耳朵里的,即使传进去了,也是讨厌的杂音。

如今,中央不仅叫停奢华的演出,而且大抓群众路线教育。群众路线的内涵很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人民服务。就表演艺术而言,就是强调戏要为人民写、为人民演,把戏送到基层人民群众中去。就艺术表演团体而言,也有个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果一年四季不停地搞大型晚会,剧团、演员怎么受得了?这样的戏能够送到群众中去吗?群众能看得起吗?

为此,我建议各种艺术活动的参评剧目,不急于从艺术上评奖、排座次,先看看谁家的演出说明书上没有“老总”队伍,是一份清廉的演出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