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农开项目为百姓抗旱“呼风唤雨”

04.09.2014  12:46
              秋高气爽时节,记者来到商水县采访,阡陌纵横的农业开发项目区里,玉米秆壮叶青,含苞吐缨,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青纱帐里立井架,项目区里把井打。汩汩清泉抽上来,农民百姓乐开花。”在张庄乡南岭行政村,农民周水平即兴吟唱的一首打油诗,让在场的群众笑个不停。

              据了解,仅南岭行政村就有3个打井队,每个队人停机器不停,两天可以打3眼井。目前,已经打了70多眼机井,基本满足了该村抗旱浇水的需要。

              井打好了,群众抗旱的劲头儿来了。他们或一家几口,或请来帮手,开着三轮车、拉着浇水机械来到玉米地,架好抽水机,引出清泉水,浇灌干旱地。

              村民雷文建说,由于井多水足,汩汩清泉使得干涸的土地张张嘴就能把水喝进去。他说:“前一阵子看到大旱把俺的庄稼‘糟蹋’得不像样,不绝收也得大减产,俺心疼得很。这下好了,县里、乡里的农开干部帮俺打井、帮俺浇水,庄稼保住了,玉米丰收也有指望了。”

              一身泥水的村民王霞,刚从玉米地里出来。由于丈夫外出打工,王霞操持着全家20亩玉米的施肥、除草等事务,眼下抗旱是个大事,她一个人顾不过来,便请来帮工。辛辛苦苦一周才把20亩地浇好。“种一季庄稼不容易,说啥也不能让玉米旱着了。浇一遍是累,浇两遍也是累,俺这一阵子把地连浇了三遍呢。”王霞虽然一脸疲惫,但是看到茂盛、碧绿的庄稼,她还是有着好心情。

              与张庄乡接壤的舒庄乡高庄行政村,村干部王秋海谈起这里的抗旱,更是一脸的兴奋:“俺村的抗旱更是方便,全是农开项目配套机电井。尽管这几个月干旱严重,俺村的群众靠30多眼机电井,普遍浇了三遍水,一遍能管18天。另外,使用机电井抗旱省工、省钱,仅省钱一项,要是用机器抽水浇地,每亩需要50多块钱。机电井浇地,每亩只需要8块钱。你说划算不划算?”

              如今,周口市农业开发项目区里呈现出大旱之年丰收在望的好形势。谈起这些,该市农办主任韩华用了4个字形容“来之不易”。

              韩华告诉记者,今年周口市遭遇历史罕见的40多天无有效降雨,大旱给全市秋粮生产带来严峻的考验。在该市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农开部门上下动员多方力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打抗旱保秋的攻坚战,战胜了严重干旱对秋粮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丰收几成定局。

              今年6月以来,周口市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减少八至九成,干旱少雨使得旱情持续发展,周口市各县市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全市农开部门全力以赴应对日趋严重的旱情,迅速安排部署,研究措施,制订方案,动员项目区广大干群掀起以抗旱保秋为主的秋田管理高潮。截至8月20日,周口市2008年以来农开项目区日最高出动劳力4.6万人,动用机电井1.8万眼,机动抗旱设备2.1万台套,累计浇水3~4遍。

              周口市农开部门及时决策,科学部署,及时组织全市上下和社会各方面迅速投入抗旱斗争。成立7个督导组,深入抗旱保苗第一线,查苗情、墒情、旱情,开展技术指导,制订预警方案和秋管方案,做到科学浇灌,并进行宣传发动,增强了群众抗旱保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抓住时机迅速掀起抗旱高潮。同时,科学调配,积极调动各类水利设施,千方百计开辟新水源,优先保证抗旱浇水。周口市各级农开干部与广大群众一起战旱魔。在抗旱保秋的田间地头,群众经常能看到农开人的身影。

              在这场与旱魔较量的战斗中,周口市农开部门与各部门相互支持,全力配合,形成合力。有关部门纷纷结合实际情况,发挥部门优势,支持和鼓励群众战旱魔,浇好苗。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电力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抗旱物资得到及时供应,打井设备得到整体配套。

              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实,一系列便民措施的实施,使得广大农民看到了丰收的希望。广大农民抗旱保秋的信心足、劲头猛。他们不等不靠,大打一场抗旱保苗攻坚战,保证了玉米苗的正常生长,为今年玉米丰收奠定了基础。王海秋高兴地说:“由于农开部门密切关注旱情、统筹安排水源、完善抗旱工程、做好技术指导,今年的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亩产1000多斤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