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市长"长期"隐身"拷问监管作为

27.04.2015  12:14

  向从南

  2015年4月21日,新华社公布消息:湖南省岳阳临湘市长龚卫国涉嫌吸毒被立案调查,市委副书记一职被免去。这位年仅43岁的市长早在月初就因失联、吸毒等传闻备受公众关注。次日,其市长职务也被免去。(4月25日《法制晚报》)

  “吸毒市长”龚卫国被立案调查、“吸毒州长”杨红卫受贿被判刑、某社保官员为凑吸毒款贪污社保金……近年来曝出的官员吸毒事件刺痛人心。本应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党员干部为何会沦为“瘾君子”?是个人价值观动摇还是道德滑坡?是交友不慎还是监管不力?

  众所周知,官员吸毒的危害性不容小觑。首先,官员吸毒表明其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人生观、价值观等偏离了正常轨道。其次,吸毒开支不菲,要靠官员的正常工资支撑其吸毒行为较为困难,一些官员为筹毒资由此走上了贪污、受贿的犯罪道路。如湖南省安化县劳保局官员谌某17次贪污社保金共41万余元,这些钱全部被用于其个人吸毒等非法活动。

  为什么官员吸毒不容易被发现?通过分析官员吸毒的多个案例不难发现,这些人吸毒行为的败露鲜少源于内部监管,基本都来自“外部”作用。比如,龚卫国吸毒一事是在今年3、4月份湖南省委巡视组进驻到岳阳地区后,有群众举报才得以引起关注;云南省楚雄州原州长杨红卫是上级纪检部门对其进行调查后,才公布了其吸毒行为;山西省繁峙县岩头乡原副书记柴四清的吸毒行为被揭露,是因为网友发帖后被人肉搜索......可见,监管不力,导致“毒官”总是能在内部“隐身”。

  虽然官员吸毒具有较强隐蔽性,但是,内部监管的乏力必须引起注意。据媒体报道,早在一年前,就听说过有关龚卫国吸毒的传闻。一位曾与龚卫国共事的干部告诉记者,以前曾听说龚卫国因吸毒产生过幻听。另一位当地干部透露,从去年起社会上就有关于龚卫国吸毒的传言。

  既然市长涉毒在当地几乎已“人尽皆知”,那么为何不在问题出现的“苗头”时就及时进行介入?为何现在才开始调查?这恐怕与龚卫国的职位有关,下级查上级毕竟是需要勇气的。而且,一些党政机关不愿自揭家丑,也就对查处吸毒官员持回避态度。不能不说,这不仅折射出公务员系统内部的监督机制出了问题,可能还反映出当地公检法部门调查涉毒案件时的“灯下黑”。

  要避免更多吸毒官员的出现,加强日常教育只是一个方面,还要加强全方位的监管。现在许多单位加强了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就是较好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对吸毒官员要加大惩处力度,对一些吸毒官员处理轻的问题,在社会上就曾引起争议。对吸毒官员有必要实行“一次否决制”,直接从党员队伍和党政机关中清除出去。

编辑: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