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毓:要不要去看《变形金刚》

02.07.2014  11:41
  看哪部电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那可以是信步走进影院的随机选择,只为享受两个小时没有电话与邮件的轻松;那也可以是处心积虑的左挑右拣,只为与相爱的人依偎独处的甜蜜时刻。有人“快热”,街头流行的都是过去时,众人眼中的新片于他已是旧闻;有人“慢热”,非续集、重拍不欢,从导演、演员到编剧、制片都如数家珍。有人选择大导演的大制作,朋友聚会、同事相处可以有共同的话题;有人选择小剧院的小清新,可以在社交媒体上不经意地炫耀自己的品位。
  如何看电影,是一件纯娱乐的事,但每个人喜爱的方式不同。有人喜欢提前下载到电脑、iPad中,在漫长旅途中独自欣赏、消磨时间;有人专爱大腕儿云集、红毯铺地的首映式,可以亲眼目睹明星的风采、体会尝鲜的快感。
  有人爱内心的快感,与剧中人物一起欢喜忧伤,观看电影也要如饮心灵鸡汤;有人爱视觉的快感,有4D不选3D、有IMAX不要普屏,眼耳鼻舌身意最好都能发挥作用;有人爱生理的快感,苍老师等一众明星从硬盘迈步屏幕,纵情啸声直达云端。
  关于汽车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有人首选从片头一路飙到片尾的《速度与激情》、《极速60秒》,有人惦记小人物成功逆袭的《的士速递》、《头文字D》,有人难忘深入主角内心世界的《逍遥骑士》、《末路狂花》……关于电影中的汽车,各人也会基于自己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工作环境去解读,男性与女性、老人与少年、东北与华南,都有不同的认知。
  本期,北京青年报“汽车时代”邀请十位汽车记者讲述自己心中的汽车电影和魅力汽车。十位记者的相同之处很多——拥有多年的汽车报道经验、在汽车行业、文化领域均是一方诸侯。他们的不同之处也很鲜明——有人生活在北京、上海,有人生活在香港、广州甚至成都;有人为平面媒体、杂志媒体撰稿,也有人做汽车文化、生活方式的策划。
  十位记者选择的影片跨越了44年,既有国际巨匠斯皮尔伯格的里程碑式的作品《飞轮喋血》,也有国内导演宁浩对中国社会阶层的思考之作《无人区》;有哈雷·戴维森肥仔大显身手的《终结者II审判日》,也有GMC全尺寸皮卡穿针引线的《廊桥遗梦》。令人吃惊的是,十部电影中有五部是纯粹的剧情片,而人们耳熟能详的《速度与激情》、《头文字D》、《逍遥骑士》……竟无一入选。
  如果看重追逐的紧张,我会选择1955年公映、Charlton Heston出演的《宾虚》。在罗马竞技场的环形跑道里、在万千观众与战士的注视下,马匹牵引的战车左冲右突,车厢中的赛手一面要驾驭马车加速前行,一面要躲避长鞭铁锏以及隐藏于车轮中的利刃侵袭,烟尘漫漫、嘶吼阵阵、车轮滚滚、杀气腾腾……
  如果看重汽车的精彩,我会首选《变形金刚》与大黄蜂。大黄蜂可以变身成为雪佛兰科迈罗,但他首先是变形金刚,是博派汽车人中的一员。他不仅有头脑有生命,他还有心情会撒娇,遇到“不客观”的批评他还会任性、发脾气。
  当汽车不仅是汽车,而是影片中的角色;当汽车不是“出现”于电影,而是去“演出”电影,电影与汽车进入人们的记忆便是理所当然之事。《变形金刚》的成功是孩之宝的成功,是迈克尔·贝的成功,也是雪佛兰的成功。(记者 吴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