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了还“有救”吗?河南多部门联合建立完善信用修复机制

02.08.2018  03:22

7月31日,据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河南新闻联播》报道,面对全省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市场主体总量,河南多部门实施联合监管措施。截至目前,河南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共归集各类信用信息17亿多条,累计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市场主体超过40万户。

河南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已超过536万户。多部门建立网上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制度,加强信用约束,强化联合惩戒。

河南省工商局局长马林青介绍,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市场主体40.6万户,联合限制“老赖”担任公司各类职务7854人次。“67个单位从工商局涉企信息归集实现共享,累计归集各类涉企信息590多万条,参与单位归集信息数量之多在全国首位。截至2017年底累计向其他部门提供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数据67.8万户。

不仅是市场主体,据介绍,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也取得了重要突破。目前,河南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共归集法人、自然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各类信用信息达17亿多条。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向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送数据1.6亿条,向各级各部门共享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务违法案件、严重违法超限超载失信当事人、A级纳税人、海关高级认证企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各类信用信息1600万条。

截至今年5月底,河南已通过联合奖惩系统发布“红黑名单”72万条。

列入红名单的企业,做审批或者做一些申请资金奖励我们会给它开一些绿色通道;如果列入黑名单的企业,一般都是几十项措施联合惩戒,比如失信被执行人,可能将来招标、坐高铁、融资、上市全部都否决了。”河南省发改委财政金融处处长高树印介绍,全省各政府部门针对“红黑榜”企业有不同奖惩措施,全社会正形成“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良好局面。

法人、自然人等违规失信被“拉黑”还有机会“复活”吗?改过自新还能不能像守信者一样畅行天下?今年河南多部门联合研究完善“黑名单”信用修复机制。

按照规定,被列入企业“黑名单”,不仅被限制银行贷款、政府招投标、评优评先等,甚至企业法人以后再担任其他企业主要负责人职务都被限制。今年河南省将研究完善“黑名单”信用修复机制,为失信者重塑诚信打通“绿色通道”。

河南省工商局信用监管处处长何艳红:“修复机制主要是给企业一些改正错误的机会。比如说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它只要改正错误了,允许它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即使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了,相应问题解决了,也允许它移出。另外还有受到行政处罚的,现在其他政府部门有一个规章是一年期限,一般情况满一年的也就可以给它不再公示。

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正在发挥实实在在的调节效益,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生说,诚信企业得到更多认可和发展机会,失信企业更加重视信用修复。“去年以来,‘银税互动’已为4231户A级企业纳税人发放贷款81.6亿元。市场主体更加重视自身信用建设,已在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完成信用修复353次,58.4万户市场主体从经营异常名录移出。

据了解,河南多部门研究决定,进入“失信黑名单”的企业如果对信用等级结果有异议,可以申请复评;各政府部门对失信企业轻微违章行为也会给予一次补平机会。

以税务部门为例,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税务局副巡视员曹聚宝告诉记者:“有异议时,可在确定的当年内,书面向做出评价的税务机关提出申请会对评价结果进行复核,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复评。

信用修复机制就是对法人、自然人及其它社会组织已产生的不良信用进行重建,建立一种对轻微失信行为鼓励主动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和关爱机制,允许失信“当事人”通过一些修复途径来修复“受损”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