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进百村|农家乐里故事多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建新 王冰珂
夏日的石板河村,青山环抱、绿水映衬。
7月19日,沿着山道盘旋入村,“2号农家院”的大牌子分外醒目,门外空地上停满了车。
夏日的石板河村
石板河村位于宝丰县观音堂林业站,因河道布满石板而得名。这里曾是深度贫困村,全村300多户村民,有109户贫困户。“以前,这路坑坑洼洼,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谁会来这儿玩!”曾经的贫困户、如今的农家乐老板常东升把擦汗毛巾搭在肩膀上,边招呼客人边说,“现在的路又宽又平,每到假期,游客的车辆能排几里地。”
村里有300年历史的石头房子
今年50岁的常东升以前在附近的石料厂做大锅饭,工作断断续续,收入自然不稳定,还不慎弄伤了手指,落下残疾。由于生活一直原地打转,他也丢了精气神,啥都不想干,2016年被确定为贫困户。
承载着常东升脱贫致富梦想的农家乐
同年,村里开始发展乡村旅游。“我们是省级传统村落,村内保存有大量传统石头房子,其中有不少清末建筑。”村党支部书记王周现介绍,同时,由于村内植被覆盖率高,还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森林乡村。
发展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石板河村依托资源优势,先后完成古建筑修复、花海景观、汝瓷体验馆等项目,并依地势建设登山步道、玻璃栈道和垂钓中心等。随着村子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也越来越多,可却找不到一家像样的饭馆。
观音堂林站党委书记、时任驻石板河村第一书记白大良得知常东升曾经是“掌勺”老把式,便鼓动他经营农家乐。可心里没底、兜里没钱的常东升却让白大良吃了“闭门羹”。
白大良没有气馁,“三顾茅庐”,一次次给他鼓劲打气。常东升终于下定决心要干出点名堂。白大良帮忙筹集4万元,他又向亲戚朋友借了3万元,经过一番筹备,承载他脱贫致富梦想的农家乐开业了。不出预料,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多时一天接待十几桌游客。常东升第一年便还清了欠账,第二年又开上了小汽车。
鼓了腰包后的常东升主动找到白大良要求脱贫。“现在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越干越想干!”常东升当上观音堂林站的脱贫攻坚宣讲团团长,经常以自身经历鼓励其他贫困户,“扶贫不是发钱,更不是养懒汉,要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幸福生活。”
村民王建伟正在照看他的蜜蜂
他还雇了五六名贫困户帮厨,同时教他们烹饪技术。52岁的常亲就是其中之一,她丈夫患有慢性病,常年吃药,家里还有俩学生,生活拮据。常亲从简单的杂活干起,一年下来,慢慢地掌握了一技之长,便开始了自己的营生,逢游客多的时候,在路边卖起了特色小吃。
依托常东升的农家乐,宝丰县人社局还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吸引不少村民前来学艺。村民徐晓飞在学习了面点等技术后,给自家农家乐增添了几道特色美食;贫困户常俊晓参加完培训,在路边摆起了特色美食摊儿……如今,农家乐里走出了越来越多的小摊儿主。
老太太们坐在文化广场的凉亭聊天
从农家乐出来不远,是村里新建的文化广场,三面环山,一眼望不尽的翠绿,让人心旷神怡。傍晚时分,村民们常常到这里聊天纳凉。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玩耍,开心的笑声、追逐的打闹声在山谷里回荡,绵延悠长。
采访手记
常东升是村里的易地搬迁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找回了信心,从“啥都不想干”到“越干越想干”,再到“带人一起干”,用双手创造了美好的新生活,成了村里的“脱贫明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扶贫先扶志的重要性。
下肢瘫痪的村民王砖头从5箱蜜蜂起步,不断扩大规模,并散养了600多只柴鸡,在不懈努力下成功脱贫。“国家给了发酵粉,得自己和面。”王砖头深有感触地说。
常东升和王砖头的故事说明了脱贫不能只靠别人推,只有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石板河村村口处的村标,鲜花掩映
乡村名片
石板河村位于宝丰县观音堂林业工作站南部,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村内保留大量清末古院落及传统建筑,是省级传统村落,荆编、石雕、传统织布技艺是该村极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石板河村以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坚持“田园综合体”发展理念,借助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农家乐、蜜蜂养殖等产业的发展,先后被授予“全国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景区(点)”“全国乡村旅游行业青少年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等称号。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