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名洗车工4名是残障人士 郑州这家洗车店不一般

12.08.2017  06:54

 

张芹只和她的员工一起洗车

 

在一般的洗车店里,一套洗车流程,两人就能完成。而在郑州工人路上一家洗车店,这项工作往往需要四五个人协同来做,因为店里的员工多是残障人士。洗车店老板张芹只,自5年前收了第一个聋哑人开始,便不断有巡防队员或附近的居民介绍残障人士来工作,张芹只也都一一收下。

“他们不好找工作,我能帮他们点就帮点。”在张芹只眼里,这些员工就是自家人,管吃管住,工资随时支取。在这里的残障人士也早已把洗车行的活儿当成自家的生意。

【故事】

事必躬亲的女老板

和员工一起干活

11日中午,河南商报记者在郑州工人路与友爱路交叉口附近的一家洗车店门前见到张芹只时,她与3个员工正在擦一辆刚从洗车房里冲洗好的车。4个人中,只有她动作娴熟、两手并用,额头上滚动着汗珠,后背也被浸湿一块。从干的活儿上,你根本看不出她就是这家洗车店的老板。“活儿就那么多,我多干点儿,他们就能少干点。”张芹只说。

张芹只口中的他们,是身体稍有不便的残障人士。店里的6个员工里,只有2位年龄稍大的师傅行动正常,剩下的4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还是外省的,可在这里,他们有了另外一个家。住,张芹只给他们租房子;吃,张芹只给他们做饭,中午是家常饭,晚上有肉还有啤酒。

“不怕干不好,影响生意?”

“那有啥呢,我带着他们干,服务绝对不比其他地方差,而且老客户们都知道,也理解。”张芹只说。

【收留】

外省聋哑小伙儿

在这里找到了家

“他们有的是自己找过来的,有的是别人送来的,反正我都一一留下。”张芹只说话时,脸上总挂着微笑,“他们不好找工作,在这我能帮他们点儿。”

四川德阳人小唐因为残疾,在郑州一个月没找到工作,其间花光了钱,最终流落街头。后来被人介绍到了张芹只的洗车店工作,并安排了住宿。其实,在小唐来这之前,张芹只的店员已能维持日常的工作,但张芹只仍然收下了他。

而来自山东的聋哑人李建华已在这家洗车店里待了4年。2013年,路过工人路的李建华主动上门,比画着手势,询问张芹只店里是否缺人。“当时想着试试看吧,开始没法沟通,只让他负责拿枪冲洗,现在也能上手了。”张芹只说,收留残障人士,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来的我都欢迎,学好技术,要是想走了,我也不强留。”张芹只说,希望他们把这儿当成家,要是在外面不行,还可以再回来。

【善心】

“能帮点就帮点,我也心安”

张芹只老家在汤阴,是独生女,从小生活条件不错。上世纪80年代,她进入国棉厂工作,“应该来说,前半生还挺顺利。”2008年时,她下岗了。“人到中年,又赶上下岗,那时的心理落差真的很大。”下岗后,她开始了再就业,酒店前台、服务员、清洁员……“干过很多种工作。”在这期间,她也切实体验了底层工作人员的辛酸和不易。

后来,家人凑钱给她开了洗车店,她却把这个挣钱的营生当成了残疾人帮扶中心。“这个行业技术性不是恁强,我不会招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他们应该有更好的平台。而像小唐他们,如果没人管,可能就只能流浪了。”张芹只说,虽然自己能力微薄,但她会尽力,有愿意来她这儿的残疾人、困难者,她都会接收。

“人活着都不易,他们更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帮一点就帮一点。对我来说,心安!”她说。

河南商报记者 邓万里/摄

河南商报记者 程亚龙 周坤锋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