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500名学者河大共话文学理论

26.08.2014  17:31

   

        东方今报开封讯  8月16日~18日,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 河南大学 开幕(如图)。来自国内外的500余名专家学者以“面向时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为总议题,结合当代文论面临的困境与机遇,针对“大数据时代”下,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各抒己见。

        文学理论处境尴尬  挑战与机遇并存

        何为文论?文论为何?这是不少感到理论疲劳的人会提出的问题。这不只是文论与批评在中国的情形,而是它在世界范围的尴尬处境。北京师范大学方维规对当前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尴尬处境进行了系统分析,文学经典和当代杰作之日益微弱的反响,使得文学研究与批评的声誉也必然受到相应折损。理论家和批评家从前享有的荣耀和地位,一直在慢慢褪色。

        文论与批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机遇。方维规提出,文学理论总是处于理论研究的前沿,其他理论也时常会涉及文学,新近理论对跨学科理念的思考,吸引着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或硕博研究生,在不断研究探索中,文学理论逐渐转向理论。

        在中南民族大学龚善举看来,在以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为显著特征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提倡并践行社会主义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发展,有效达成中国文学批评的当代性、学科性和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这就要求文论工作者创新研究方法,积极做好大数据时代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如何实现这种融合?

        “大数据时代”下积极转型  创新研究方法

        当今社会已然进入“大数据”时代,杭州师范大学单小曦在谈到中国当代论文如何应对“数字现代主义”时说,自1990年始,“数字现代主义”在东西方社会普遍蔓延开来,为中国文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文化逻辑和文艺现实。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应在指导思想、学科范式、知识形态、话语表述、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深圳大学李凤亮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创新性提出了关于文论研究与批评的四种转型,即理论研究向现实研究转型、单一的文学研究向文化创意研究转型、面向传统的静态研究向面向未来的动态研究转型、注重文本分析的“形式文化学”方法向注重数据挖掘的“技术文化学”方法转型。将文学研究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把握“新创意时代”下的文论发展新气象。

        为了迎合当下各种学术研究呈现出的“计算”趋势,西北大学文学院陈晓辉以弗兰科·莫莱蒂的文学定量分析法为例,讨论“大数据时代”文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可能性。他通过探讨该方法的理论来源、技术保证、研究路径及其存在的合法性,对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那么,对于中国而言,又该如何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发挥文论的话语权?

        契合文化体验和美学需要  建立中国文论话语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在开幕式上阐释了面向时代的意义,他说,我们面临的是中国话语将扮演重要角色的时代,如何建立起中国文论的话语权,并为时代转折做出贡献应该作为年会讨论的共同话题。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问题,既是研究界长期焦虑的结果,又是当下学者研究自觉的体现。当下的文学批评热点不断,话语狂欢中却耽于时髦话语本身,看不到一种富有生活质地感与历史厚重感的文学呈现。

        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江腊生详细阐述了文学批评如何“中国话语”,他认为,当下文学批评的话语问题,本质是中国文学主体确立的关键。价值观的混乱、历史感的缺乏,和道德性批判是当下文学批评的主要问题。要建构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一方面要求融入本土的中国文化经验,又要研究者跳出中国文化事实、与此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契合中国文化经验和美学需要,研究者需要拥有深邃的民族文化体验和人类意义的美学尺度,以此来构建一个中国文学批评的价值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