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赏河大红,共话潭头情

08.04.2016  21:45

牡丹园

校党委副书记王凌致辞

校党委常委、工会主席朱恒宽向任景岳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潭头镇党委书记谭建峰致辞

仪式现场

历经70载的“河大红”迎春怒放

    芳菲四月,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七号楼前的花园里牡丹盛开了,其中两株半米高的牡丹最为耀眼,鲜艳的牡丹红点亮了古朴的校园,带来蓬勃生机。

    这两株牡丹,穿越了70多年岁月,从潭头来到开封,见证了百年河大“潭头流亡办学”的历史,见证了现代河大积极进取的风貌。

    2015年10月,潭头镇任景岳先生“护送”这两株牡丹来到河大。除草、浇水、施肥,半年多的精心照料,这两株被命名为“河大红”的牡丹终于开花了。2016年4月8日上午,我校在明伦校区七号楼前的牡丹园中举行“同赏河大红,共话潭头情”牡丹园开园仪式。任景岳老先生在潭头镇党委书记谭建峰陪伴下来到河大,和河大师生一起同赏河大红,共话潭头情。

    仪式上,校党委副书记王凌致辞,表达了河大与潭头的深厚情谊。校党委常委、工会主席朱恒宽向任景岳老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历史文化学院、艺术学院部分同学参加仪式。仪式由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庆春主持。

泣血牡丹见证历史 祖孙三代接力守候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寇铁蹄逼近开封,河大被迫搬迁,开始了流亡办学之路。1939年5月,河南大学近千名师生几经辗转,来到了群山环抱、安静祥和的潭头。

    河大在潭头办学期间,在当地建立了花卉、蔬菜实验基地。任景岳的大伯任世俊,恰巧是爱花、护花之人,他常到基地帮忙,提供工具,建立温室,时间长了就同河大师生成了朋友,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后来,河大教授赠给任世俊一株牡丹,以表友情,“河大红”就这样来到了任家。

    牡丹得到了任世俊的精心呵护。但不料,战火烧到了潭头。

    1944年5月,日军侵入潭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潭头惨案”。河大师生惨遭屠戮,实验基地的植物被毁,而这株牡丹却在日寇的铁蹄下顽强地存活下来。

    任世俊去世后,任景岳将牡丹移栽在自家小花园中,精心侍养,牡丹也日益茁壮成长。然而,“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株牡丹却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红卫兵砸碎了其赖以生存的盆土,用铁铲斩断了茎叶与枝干,却万幸留下了完整的根。

    任景岳偷偷对根进行培育,终于又将这株牡丹抢救了回来。这一养,又是几十年。受到任景岳的影响,他的儿子对这株牡丹也关爱有加。

    经历了波澜起伏,这株泣血牡丹在七十多年后回到河大。正是这样的波澜起伏,让这株牡丹,无论对河大还是潭头而言,都弥足珍贵。

河大潭头战火结缘   相扶相守“情比金坚

    “‘河大红’在河大校园扎根盛开,是河大与潭头穿越烽火硝烟,凝聚着温暖和血泪、深厚情谊的见证。”谭建峰动情地说。

    对于流亡中的河大师生,潭头人民给予了最无私的奉献和关怀。

    他们自己住窑洞,把最好的房子让给河大师生,为了使河大师生能吃上新鲜蔬菜,村民主动改粮田为菜地。“日本铁蹄踏中原,河大避难到古潭。志士民众齐支持,传承文化整五年。”这是任景岳在回忆河南大学潭头办校情景时写下的一首诗。

    吃水不忘挖井人,河大师生也倾力帮助潭头人民。在潭头流亡办学的五年间,河大师生帮助潭头开办了两所高中、一所初中和一所国立实验小学,1000多名河大师生的存在,使这个偏僻小镇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昔日河大与潭头的深厚情谊,一直延续到今天。

    去年,河南大学抗战时期潭头办学旧址纪念馆开馆暨捐赠仪式举行,河大捐资20万元、捐赠图书730册,支持潭头教育。今年,潭头镇在镇区开挖近五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命名为“明德湖”,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河大“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精髓。

    在危难中,敦厚质朴的潭头人把河大师生的生命、财产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所有河大人对此都会永记于心,因此,河大人把潭头称作“第二故乡”。

昔日牡丹绽放故土 迎接河大美好明天  

    现在,这两株从潭头迁来的牡丹,迎来了第一个春天。

    河大的园丁们对这两株牡丹百般照料,细心呵护,看到年逾七十的牡丹仍然在春日里骄傲绽放,任景岳十分欣慰:“这株牡丹见证了河大与潭头的万般情缘,也见证了大伯和我对河大的深厚情感。

    对于任景岳来说,向河大赠花,这是宿愿,亦是归属。对河大而言,种下的是百年老校风雨飘摇的回忆,绽放的“牡丹红”是河大欣欣向荣的明天。

    昔日,这两株牡丹见证了河大在风雨中飘摇中的成长。在那段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河大师生一直坚守着对教育的追求。河大在外流亡办学8年,其中5年是在潭头度过的,一直到“潭头惨案”发生。

    今天,这片象征着河大与潭头情谊的牡丹园有了新名字,来往于花园的河大师生对这两株牡丹多了几分敬重和思考。牡丹得以好好保护,这是河大对百年历史的敬重,也是铭记历史、继往开来的决心。

    他们就像两位互相搀扶的老人,一起走过风雨飘摇的历史,如今又默默守护着河大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