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河南!河南各地美食纷纷来报到,游子最爱乡味

22.02.2018  10:43

核心提示|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3》的播出,穿插在里面的河南美食元素引起回家过年的游子热议。除了节目中的陕州十碗席和逍遥镇胡辣汤,河南各地的不少特色美食也被大家晒出来,各地吃货开启“大家都说乡味好”的模式。趁着假期的尾巴,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大家心心念念的能解乡愁的乡味吧。图片均为资料图

坐标:平顶山郏县

乡味:饸饹面

讲述者:在北京工作的邓先生

腊月二十八下午,邓先生一家四口从北京回到郏县老家。尽管家中已为他们准备了晚餐,但邓先生执意要到郏县八一路的张记饸饹面馆吃上一顿想了一年的饸饹面。

热腾腾的饸饹面端上来,拌上特制的辣椒油,一口下肚,邓先生说这才是家的味道,“也只有这一口汤、面最能慰藉身体和灵魂”。

邓先生说的郏县饸饹面,也是河南省级名优风味小吃。

“去饸饹面店,大老远就能闻见阵阵羊肉香气。”邓先生说。

当筋道的饸饹面煮熟,配上特制的臊子——用纯羊油熬制的辣椒油、百年老锅汤及新鲜味美的羊肉,辅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枸杞等十余种作料,吃起来味道鲜美,香而不腻。不少人喜欢放点芫荽、葱花和一大勺羊油辣椒油,会吃得酣畅淋漓、大过其瘾。如果你饭量大,还可以再加上一块焦黄香脆的火烧饼子,这是郏县人心中的绝配。

“乡味才能解乡愁,乡味才是游子心中的故乡寄托。”邓先生说。

坐标:许昌市襄城县乡味:襄城焖面

讲述者:在深圳工作的来先生

得知襄城县城内的海记焖面春节期间要放假休息,在老家过年的来先生专门驱车30多公里,节前到这家店点了一份焖面。

来先生的家在襄城县的一个乡镇,高中时期来到县城,在学校不远的地方是海记焖面,学校每到周末的放风时间,来先生一定会去点一份焖面。其实,在襄城县城里,做焖面的店面很多,来先生偏爱海记。

“松软入味的面条,配上简单的豆角、豆芽、小白菜,再加上分量足的肉块,色香味俱佳,后味无穷,一直是记忆中原来的味道。”在来先生看来,一份焖面加上一碗简单的鸡蛋汤,品在嘴里,香在心中,真是胜过很多山珍海味。

来先生说,在县城里度过的高中时期,也是故乡味蕾形成的时期,“大学在省外读,毕业后到深圳工作,我心中的乡味除了焖面,还有我们的烙馍卷豆腐皮、麻辣羊蹄,这都是我在外经常想念的味道”。

坐标:安阳内黄

乡味:内黄灌肠

讲述者:在郑州工作的杨女士

因为担心堵车,在郑州做IT行业的杨女士大年初五已从老家安阳返程。她的后备厢里带着爸妈为她精心打包的美食。

“这些美食中啊,我最爱的就是内黄的灌肠。”杨女士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是不是觉得一个女孩子吃这些有点重口味?其实,内黄灌肠是我们当地特有的传统小吃,属于豫菜系,目前已纳入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女士说,小时候逢年过节,父辈们会到专门的地方一起制作灌肠,“内黄灌肠的主要成分就是猪血、猪肠、面粉、香油、五香料等,可以凉调,叫筲灌肠;可以煎食,叫煎灌肠。”

制成的灌肠一般色泽粉红,味道清淡,趁热吃最佳,吃起来入口光滑,香辣韧软,软而不粘,香而不腻。除了风味独特,灌肠还具有补血、健脾、壮筋骨、消滞之功效,因此很受百姓喜欢。

杨女士说她带回来的灌肠会放在家中冰箱冷冻,等到想吃的时候就将灌肠切成片煎着吃。“我觉得用油煎出来的灌肠是最好吃的,把切好的灌肠煎成金黄色,看上去就很有食欲,吃起来外焦里嫩。这是爸妈给我的踏实感和家的味道。”

坐标:濮阳

乡味:濮阳壮馍

讲述者:在郑工作的杜先生

杜先生是濮阳台前县人,提前在腊月二十七回到老家,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开车到濮阳县一家很小的早餐店,只为吃到正宗的濮阳壮馍。

早上7点多,小店的门口已经很多人在排队。“壮馍的乡味入鼻,就感觉身体和故乡融为了一体。虽然郑州距离濮阳不远,但是乡味还是家的最正宗。”杜先生说,濮阳壮馍一般来说皮分四层,里面肉馅以鲜羊肉为主,由葱、姜、菜蔬、香油等多种作料搅拌而成。

濮阳壮馍的皮为小麦精粉,经过面板面、馅包装成形后,放在特制工具平底煎盘(铁质)中进行烤制加工,火候和时间要恰到好处,经几次翻动即成。熟后的成品壮馍,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食之鲜而不膻,香而不腻。

和壮馍搭配的,一般是小米粥、玉米粥和爽口的咸菜。“壮馍入口,配菜再简单,也是大餐。”杜先生说。

坐标:信阳新县

乡味:炖腊排骨

讲述者:在北京工作的邵先生

腊月二十七下午4点,邵先生带着爱人回到新县老家。两个小时后,一锅炖腊排骨端上桌,这是邵先生心心念念许久的乡味。

“从小就喜欢吃!这几年在外面上学、上班,真是馋得慌!”邵先生说,信阳人热衷炖锅,炖排骨、炖鹅块……几乎到了无菜不炖、无炖不成筵席的地步。炖锅里他最爱腊排骨,每年腊月二十三杀猪,现剁下来的排骨,撒上盐,用绳子或者挂钩晾在通风的地方,等个三四天就能吃了。

提起这一锅排骨,邵先生又馋了起来:“排骨都是事先烧好的,放上几段干笋或几块萝卜,火烧的时候,阵阵肉香立即扑鼻而来。没煮一会儿就可以吃了。腌过的排骨喷香、细嫩,是真正的乡味。”

邵先生说,外面有不少信阳菜馆,他会经常约上几个朋友,点上几个炖锅解馋,可总是没有家的味道。“今年从老家带了不少排骨,也算带走点儿乡味。”

坐标:驻马店上蔡县

乡味:塔桥猪蹄

讲述者:在内蒙古工作的肖先生

腊月二十六傍晚,上蔡县城东15公里的塔桥镇,10多辆悬挂“蒙”字牌照小轿车依次停在一家销售猪蹄的门店外。

“每人先弄个猪蹄啃啃,解解馋。”这口音一听,就知是本地人。

“我们是和店乡人,都在内蒙古打工,过年结伴回来。这不快到家门口,先吃个猪蹄解解馋。”肖先生说,打小就爱吃猪蹄,长大后出去打工,每年回来过年都要吃上几个,走的时候再带上十几个猪蹄到内蒙古送给亲朋好友,“上蔡县塔桥猪蹄可是全国闻名的地方特色小吃”。

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塔桥猪蹄是驻马店传统风味美食小吃,当时,塔桥人张先生从一名老中医手中得到一个卤制猪蹄的秘方,秘方由20余种中草药和10多种味料配制而成。按照此秘方卤制出的猪蹄肥而不腻,色香味俱佳。由此,“张氏”卤猪蹄的生意便日渐红火起来。现在,塔桥张氏卤猪蹄走市场化营销之路,已从农村集镇“跃马扬鞭”进入城市,相继在上蔡县城、驻马店市、郑州市等地建立了18家连锁店。

坐标:鹤壁浚县王桥村

乡味:豆腐、豆腐皮

讲述者:在洛阳工作的刘先生

腊月二十八,刘先生从洛阳回到老家鹤壁。和往年一样,他回家后推开门的第一句话就是:“妈,买‘王桥豆腐’了没?”

刘先生说,“王桥豆腐”是鹤壁浚县黎阳镇王桥村的特产,他们村素有“豆腐故乡”之称,家家做豆腐,不少人还致了富。这里的豆腐质地十分细嫩,炖、煮、煎、炸,怎么做都好吃。同样好吃的,还有“王桥豆腐皮”,筋道可口,适合凉拌。

小时候,每到过年,他都会央着妈妈备上“王桥”豆腐、豆腐皮。“小时候没现在生活条件好,不经常吃肉,但我觉得,这豆腐、豆腐皮比肉都好吃。”刘先生说,他已经离开家乡十几年了,但每年春节回家,母亲依然会备上他最爱的豆腐、豆腐皮。

刘先生说,这次回洛阳,他还带了点豆腐皮,想让同事们尝一尝。

坐标:商丘永城

乡味:饣它(sha)汤

讲述者:在郑州工作的赵先生

大年初六,准备返回郑州上班的赵先生起了个大早儿,开车来到永城府后街要了一碗饣它汤。

“一碗饣它汤加一盘煎包,真是一种享受!”提起家乡味道,28岁的赵先生一脸骄傲,“这可是俺永城早餐三宝中的一宝,原名‘雉羹’,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饣它汤的味道十分奇妙,既有鸡汤的鲜美、鸡丝的筋道,也有胡椒的畅快、麦仁的清香,只要喝过的人,都忘不了。”赵先生介绍,在永城,几乎任何一个早餐店都能喝到美味的饣它汤,每家的味道也是有所不同。“在碗中打上生鸡蛋,迅速搅打蛋液,然后舀一勺汤盛碗里,蛋液遇热就会马上凝固,变成丝丝缕缕的蛋花。点上香油,放上香菜就可以了。”

“不管走到哪儿,都是想念家里这一口味道。”赵先生满脸留恋。

坐标:济源

乡味:牛肉丸

讲述者:在郑州工作的豆豆

豆豆,30岁,这次回郑州,她为同事和朋友们带来了家乡特产——牛肉丸。“我妈自己炸的,每年都炸。”豆豆一脸自豪。

说起牛肉丸,豆豆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她告诉记者,济源牛肉丸的特点是筋道Q弹,家家都会做,可以干吃,还可以做汤。尤其是冬天,早起煮上一碗丸子汤,放上虾米皮、香菜、葱花,简直是人间美味,“从胃到心,整个人都要飞起来”。

豆豆说,上学的时候,母亲总会起得很早给她做早饭,牛肉丸做的汤是豆豆的最爱。“我妈特别勤快,家里都靠她,高考那年,我没少喝她做的牛肉丸汤。”

如今,豆豆已经在郑州成家,继承了母亲贤惠能干的品质。到了周末,她也经常洗手做羹汤,为老公炸牛肉丸吃。

“他特别爱吃,还说我是用牛肉丸把他骗到了手。”豆豆笑着,一脸幸福。

坐标:南阳市新野县

乡味:新野板面

讲述者:在上海工作的秦先生

秦先生今年带着女朋友回到新野老家,第一顿吃的仍然是板面。

“女朋友是南方人,对面食不太感冒,但我是吃板面长大的,板面是我魂牵梦绕的。”秦先生说。

新野板面之所以能够风味独特,一是面好,二是臊子好。其臊子,一般以牛羊肉为原料,配以辣椒、茴香、胡椒、花椒、八角、桂皮等20多种作料炒制而成。臊子精在工艺,巧在火候,香而不腻、辣而不辛、咸而不涩,色如玛瑙,晶莹悦目,味道鲜美。

面条制作也有讲究:按比例用盐、水加以搅拌,和成面团,反复揉搓至筋道,再经过反复揉条摔板,直至其触摸如丝绸、手扯有拉力、提起似瀑布、板时噼啪作响即可。这样的面条宽窄有致、均匀好看,二两面,三根条,板拉扯直后可达四丈有余。板后面条即入锅、起碗,放几根青菜,浇上臊子,真个是白面条、绿菜叶、红臊子,入口来“辣酥酥,香喷喷”,令人回味无穷。

坐标:洛阳

乡味:各种汤

讲述者:在郑州工作的吴先生

羊肉汤、牛肉汤、丸子汤、豆腐汤……因为喜欢各种汤,吴先生被朋友们成为“汤达人”。作为土生土长的洛阳人,吴先生有无数个喝汤的理由,“‘清晨一碗汤,给个神仙也不当’,很小的时候,家人就这么说。”

今年是吴先生离开家乡的第三年,郑州距离洛阳很近,吴先生经常回家。回家后的第二天早晨,他必然会早起喝汤。“太想念

这个味道了,虽然别的地方也有牛肉汤、羊肉汤,但总感觉没家乡的味道正宗。”

吴先生说,在洛阳,大家喝汤喜欢“抢头汤”,讨个好彩头。路边,一间不起眼的汤馆,停放着各种豪车,土豪们不顾形象,端着碗蹲在马路牙子上大口喝汤,是洛阳一道独特而有趣的风景。

“我上午回的郑州,早上又去喝了一碗羊肉汤,算是仪式感吧。”吴先生说,年龄越大,越珍惜有情怀的东西;离家越久,越想念家乡的味道。

【责任编辑:钱艳红 】